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金融 >金融动态 > 详情
绿色金融“贷”动能源低碳转型
  • 作者:中国能源报 企鹅号
  • 发布时间:2022-05-30 21:56:31
  • 530次

原标题:绿色金融“贷”动能源低碳转型

文 | 本报记者 张金梦

在近日中宣部召开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记者了解到,在绿色低碳经济的推动下,绿色金融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火热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绿色债券发行量显著提升,绿色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有业内人士指出,绿色金融市场的火热发展可以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加大对绿色低碳行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范围,从而推动绿色低碳企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创新。

规模持续扩大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绿色金融业务呈现出多点开花态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陆续上线,绿色金融规模显著扩大。

例如,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主力军,绿色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接近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绿色债券方面,据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居全球前列;绿色基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布局绿色投资相关方向的基金公司已有50余家,2021年,绿色投资相关主题基金发行量超50只。

“绿色金融投资既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又满足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需求,推行绿色金融一方面可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尽早铺设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未来一段时间,绿色金融或将成为投资领域的一大热点。”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郑颖说。

清洁能源是重点支持领域

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新发展阶段需扩大产能产量,因此已成为绿色融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在绿色信贷用途方面,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较大,分别为8.27万亿元、4.74万亿元和2.32万亿元。绿色债券资金用途方面,2021年一季度,清洁能源项目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领域,其资金量占募集资金总规模的49.81%,主要流向风电、光伏等设施建设和运营。而投向节能领域的资金占募集资金总规模的14.44%,位居第二。

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点加大了对清洁能源领域的金融支持。如农业银行依托子公司农银资本设立规模超70 亿元的绿色债转股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招商银行代销约178亿元的新能源和光伏行业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绿色贷款1973亿元,其中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是绿色金融布局的核心领域,也将是明年公墓基金投资的主线之一。未来,绿色金融还将进一步向节能环保、碳减排等领域倾斜。”郑颖表示。

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

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郑莹对此表示,一个完善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需要有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多层次的市场,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绿色金融需求,但近两年我国新增的绿色融资中,绿色信贷占比较大,其余的绿色金融产品占比则偏小。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我国新增的绿色融资中,绿色信贷占比为90%,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的占比分别仅为7%和3%。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促进形成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为降低绿色金融投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和碳核算标准也需进一步统一完善。

“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了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但各类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碳排放核算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全面的环境信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不全面、质量不高。”郑莹说。

对此,郑莹建议,下一阶段应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和碳核算标准,建立企业碳账户,系统记录企业的碳排放量,建立金融机构碳数据库,并推进机构间数据共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