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金融 >金融动态 > 详情
湖州银行全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2021-01-04 00:00:00
  • 363次

近年来,湖州银行牢牢把握湖州市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截至11月末,该行按人民银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87.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9.9%。

  优化体制机制

  坚持“定目标、提能力、强考核、优流程”四轮驱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绿色金融基础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机制设计。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出台《绿色金融三年规划》,从战略层面确定了建设“国内外绿色金融创新标杆银行”的发展目标。同时,每年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排定一个推进计划、选定一批重点行业,通过每年的“三个一”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有序落实绿色金融创新的具体目标,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在总行绿色金融部增设1名环境评估专员,加强绿色金融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测算。在各分支行设置1名绿色金融专员,加强绿色条线管理的上传下达,提升管理时效。依托湖银大学平台,设立绿色金融学院,加强专业培训,今年,共开展各类轮训15场次,参与人数超1000人次,人均培训时长超30小时,不断提升绿色金融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三是强化绩效考核。修订《湖州银行一级支行(分行)绿色金融考评管理办法》,增加人民银行标准绿色贷款考核指标,采取KPI绩效考核方式,激励各分支行大力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同时,把绿色信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原来优惠5%的基础上再优惠5个百分点,以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全行信贷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四是优化审批流程。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贷款审批流程》工作方案,单列绿色信贷投放规模,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绿色信贷业务的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能,绿色贷款的周转时限由原来的3天压缩到目前的1.1天。

  丰富产品体系

  坚持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立足本地经济产业特征,持续构建以绿色金融产品和优质金融服务为载体的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一是创新多元化绿色信贷产品。加大“绿色园区贷”产品的复制推广力度,目前,已成功复制推广到联创谷、中节能产业园等28个绿色小微产业园,惠及企业600余户,贷款余额超20亿元。大力开发绿色产业供应链产品,依托本地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生态圈。目前,该行已成功打造绿色供应链8条,累计为320户小微企业提供融资9.84亿元。同时,加大对环境修复等工程的资金支持,目前,已投放资金10亿元,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复绿、土壤修复等158.98公顷,完成矿山复绿约2.47公顷。二是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渠道。千方百计筹集绿色信贷资金,成功申请并发行10亿元绿色金融债,支持包括清洁交通、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5大领域17个绿色项目。全力争取人行再贷款,政策性银行转贷款等低成本资金支持绿色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全行各类支小政策性资金余额43.8亿元,支持小微企业1100余户,其中绿色小微企业近100家,余额3.74亿元。三是加大绿贷通平台使用推广。大力推广运用绿贷通平台,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为平台上的绿色企业提供相应的绿色服务通道,各项推动工作均得到认可。今年以来,通过“绿贷通”平台累计为1413家企业提供授信96.05亿元。

  防控金融风险

  坚持把风险防控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底线,依托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方法和绿色信贷管理系统,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质效,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风险的硬仗。截至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不良率仅为0.06%。一是实现绿色贷款的精细管理。自主开发了全国城商行首个覆盖全部公司业务的绿色金融信贷系统,实现全部绿色贷款的系统智能识别和环境效益量化测算。同时,不断强化贷后管理,开发上线贷后管理监测系统,累计开展实地贷后检查7700余次,实现绿色贷款贷后监测的100%覆盖。二是实现环境风险的自动评估。把环境风险作为贷款“三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风险评估嵌入信贷系统,实现企业环境社会风险的自动评估,减少因环境专业知识的缺乏而造成风险评估的偏离。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企业环境风险划分为高、中高、中低、低4个类别,并作为业务整体风险分类的重要依据。三是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获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客户涉诉、涉罚等负面信息的7*24小时实时抓取,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银行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目前,该行通过加强与大数据局的合作,掌握了涵盖工商、司法、环保等10大类的数据信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