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0日电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绿金委”)19日举行2020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论坛。绿金委主任马骏指出,展望下一年度,绿金委将积极参与“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研究,以工作组形式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继续推动GIP和多边、双边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初步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且积极参与了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绿金委充分发挥联系政策制定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业界开展绿色金融交流的主要平台。当前绿色复苏是各国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优先选项,在支持绿色复苏方面,绿色金融一定大有可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标准和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
此外,陈雨露还介绍了人民银行研究局两项最新成果——《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上述两本报告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总体进展和各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最佳实践,可为国内外区域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主席Frank Elderson对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在NGFS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表示,气候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需要全球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给予高度重视。NGFS建议了一组气候风险的情景假设,旨在为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风险分析提供一个参考框架。9月10日, NGFS发布了环境风险分析领域的两份重量级文件,包括《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Overview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Case Studies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希望上述报告能有效地推动相关方法的普及,并且鼓励和引导全球金融机构在该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银行在管理层增设了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统筹整个集团绿色金融管理和专业决策。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银行依托海外分支机构累计发行了83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近日又成功发行了中资及全球商业机构首支的蓝色债券。最近,中行主承销了我国首笔绿色建筑熊猫债和中西部地区首单的绿色主体发行的绿色债券。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下一步中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的特色优势,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加大与绿金委等专业组织合作,持续提升绿色金融资产占比,大力发展绿色保险、资管、租赁等综合化的绿色金融业务,加强对环境气候风险前瞻性的分析、研判和应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纲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湖州这座城市的新名片。湖州在绿色金融领域累计进行了30多项率先的探索和创新,打造了“绿贷通”等一批经典案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湖州绿色发展的新引擎。近三年,湖州的绿色信贷规模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1.3%,高于全部贷款增幅的9.9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20%以上,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8单,规模达164.7亿元,设立了总规模超过400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在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下,湖州GDP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指数连续2年居全省前2位。下一步,湖州在推动绿色制造、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共同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共用、基础设施共建、创新成果共享;打造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示范样本。
绿金委主任马骏向年会作了题为《绿金委2019/20年度工作报告与2020/21年度工作展望》的报告。马骏介绍了过去一年多来绿金委在组织政策研究、推动产品创新、主持国际合作、推广ESG理念、开展能力建设、组织公益捐助等十几个领域的工作成绩。
马骏指出,绿金委在推动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支持政策落地和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展望下一年度,绿金委将积极参与“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研究,以工作组形式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继续推动GIP和多边、双边国际合作。
据了解,年会由绿金委、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CFA Institute联合主办。约两百位专家在北京和湖州的两个现场参会,超过30万人通过线上参会。年会上,绿金委及其成员单位发布了18项成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