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国资委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今年“全国低碳日”之际,《国资报告》杂志推出特别策划《“双碳”之约》,介绍中央企业如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自觉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拥抱未来,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建美丽家园。小新为您分享全文——
如果时间可以穿越到2030年,我们将可能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发电风车伴随着阵阵和风的鼓动在晴空中摇曳,太阳能板在炽烈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人们在充满着负氧离子的空气中苏醒,伸个懒腰,仿若置身于姹紫嫣红的城市花园。登高远眺,万里晴空,山峦叠嶂,巍峨的群峰赫然显现,在远方的天际处展露出其迷人的容颜。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 自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双碳”目标已经成为相关央企共同热议的重大话题。 “双碳”目标,对央企意味着什么? 2021年6月,在中、法、德三国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时表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庄贵阳认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对一个政策、一个宣言的实施,它还是央企完成历史使命的实践,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2021年9月,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调研中央企业科研创新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支撑。 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指导意见指出,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单位,应当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双碳”目标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目标并纳入“十四五”规划当中。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相关央企纷纷发布了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及“十四五”行动计划,以期形成自身的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稳步有序地实现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水平,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肩负历史使命作出积极贡献。 自觉肩负历史使命 步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能源两难”。 一方面,人类社会伴随着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增长,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此,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评论道:“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到21世纪末足以使一半以上的物种灭绝。”为了应对这一全球难题,“双碳”目标应运而生。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所谓“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双碳”目标是我国按照《巴黎协定》规定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目标以及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倒逼机制,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本质上是一场绿色革命。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央企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担当,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走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中煤新集公司刘庄煤矿煤炭专列发运现场。 中央企业需要通过全面绿色转型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十多年前,中国就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但是当时的低碳是基于节能减排,而现在的“双碳”目标是基于整体绿色转型、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结构体系的重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院长刘俏提出,“碳中和可能将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变化。如果把碳排放理解成一个生产要素,它会进入到生产函数中,并影响消费者效用函数。企业的增长范式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央企要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实际行动履行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中国中车部署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风电装备、新能源商用车、新材料为重要增长极以及若干业务增长点的“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在轨道交通领域,重点打造“产品+”“系统+”业务新格局。在风电装备领域,完成首个海外项目顺利并网,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中车的新能源客车产业规模已稳居行业第三。在其他战略新兴领域,完成了第一个“自主投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屋顶光伏电站项目,确定了中车屋顶光伏建设的新模式。据了解,2021年中国中车煤炭消费总量2.8万吨标煤,同比2015年下降92%。持续完善能源管控模式,19家子公司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功应用了能源管控及关键设备效能监控系统,形成6种管控模式并推广。搭建“中车能碳智云管控平台”,实现千吨标煤以上企业用能远程在线监控,下设“绿色绩效指标数据平台”“碳核算数据平台”等,绿色核心数据资产初显成效,为绿色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了空间。中国中车的绿色转型卓有成效,已经实现了由被动粗放型管理向主动体系化管理的跨越,目前正快速向“绿色低碳”引领精细化管理跨越。 在绿色转型的路上,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依托全省发电企业、重点排碳行业、能源结构等数据,搭建了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该体系将对甘肃的碳排放、碳减排进行实时“全景画像”,助推甘肃省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甘肃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碳排放、碳减排任务艰巨。构建该监测体系,有助于省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调整,盘活全省新能源资源优势。据了解,该监测体系是在甘肃省电力公司前期搭建的“智慧观‘碳’决策分析平台”基础上建立的。监测体系依托发电企业、重点排碳行业等数据,梳理了甘肃省全省200多项碳排放因素,搭建碳核算模型。通过接入全省发电量、含碳排放发电量、零碳排放发电量、外送电量、重点排碳行业用电量等数据,监测分析碳排放指数、碳强度指数和碳汇指数,实现碳排放、碳减排的数据监测、指数计算和智慧预警。截至目前,碳排放、碳减排监测体系已接入省内60座火电厂、700多座新能源电厂的发电量及能耗数据,形成了符合甘肃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蓝图。 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央企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双碳”目标下,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都要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谁拥有新的“双碳”技术,谁就能够得到历史性的发展机会,也会得到国家、社会的支持,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可能就会逐步或彻底淘汰。 国家电投是国内较早布局储能、氢能的中央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出储能品牌“容和一号”,百千瓦级储能示范电站已在张家口建成;氢能品牌“氢腾”燃料电池步入产业化阶段,国家电投为2022年的冬奥会提供1000辆可续航600公里的氢能公交车。国家电投率先提出“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设计出24个场景的智慧能源模式。据了解,到2020年底,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比重达到55%,从风、光、水、火、核发电类型最齐全的传统发电央企,转型成为国内清洁能源装机第一位的绿色智慧能源企业。 国家电投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及智慧能源项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对记者说:“我们国家的建筑和世界不大一样。世界建筑的生命周期为38%,我们国家占到45%以上,我们2018年排放了45亿吨。对此,钢材、建材联合会的数据讲得也很清楚。因为我们国家90%以上的建筑是钢筋水泥,其他世界上各国80%以上是中性的建材,所以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作为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在引领低碳生活方式方面作出贡献。中建·御景星城在武汉引入地源热泵和顶棚辐射两大系统,通过主机进行能量交换,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保证每户室内温度始终在18-26度之间。小区还配置武汉首个双层中空内置百叶Low-E玻璃门窗系统,业主可以根据阳光进行调整百叶扇的高度和角度,以控制室内进光量,为业主提供“恒温、恒湿、低噪、适光”的绿色健康生活环境。中建国熙台一期在济南集成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绿色建筑新技术,综合节能达65%,打造成熟科技型生态人居项目。 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央企探索模式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始终充当着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央企也在提升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布局,突出低碳零碳绿色产业发展。 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哈电集团已形成煤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舰船动力装置、电气驱动装置、电站交钥匙工程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为不断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哈电集团近年来提出了“四个转型”:即由传统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由传统能源产品为主向绿色低碳产品和产业方向转型,加快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加快向国际化发展转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哈电集团正在针对东北目标市场,积极研发各类新机型,其中包括中速半直驱机型,175-5.2MW陆上机型、187-6.75MW海上机型等。”相关数据显示,风电、光伏未来十年还需至少实现7.2亿千瓦的增长。据此测算,风电、光伏接下来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200万千瓦,未来发展大有可为。趁势而为,哈电风能推出了HE175-5.X大基地陆上风力发电机组,该型风力发电机组继续沿袭永磁直驱技术路线,并充分吸收了现有陆上及海上机组成熟运用经验,柔性功率可调,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针对东北不同风区条件,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达到最低度电成本,实现风电场投资收益最优。 哈电集团研制的世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经过多轮模式创新的探索,兵器工业集团行业覆盖石油化工、特种化工、光电信息、车辆装备、北斗产业、智能制造、应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板块和贸易流通、工程技术管理、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板块。”兵器工业集团负责人说。据悉,兵器工业集团现有60余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在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0余家境外分子公司和代表处。近些年来,兵器工业集团开展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多家单位开展工艺优化,淘汰氰化电镀工艺,采取低铬钝化等清洁工艺,使用水性漆等清洁原辅材料,开展废液废油的资源化利用。2020年以来,凌云集团、东北工业集团、江麓集团、武重集团等7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或“绿色产品设计示范企业”。 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央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助于树立央企负责任的国际减排形象。英国《自然》杂志(Nature)称,“‘双碳’目标是中国第一个长期的气候目标,彰显出这一大国在可再生能源、核能和碳排放方面雄心勃勃的决心”。2021年,国资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央企业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推动绿色低碳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据中交集团负责人向记者称,“在境外参与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过程中,中交集团积极解决项目设计、施工及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中交集团开展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将全寿命周期绿色理念和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始终。其中,肯尼亚蒙内铁路对濒危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推动了中国央企在全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进程。据记者了解,蒙内铁路穿过肯尼亚数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察沃国家公园、内罗毕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迁徙通道、马泽拉斯湿地等,其中仅察沃国家公园这个2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栖息着非洲几乎所有的动物特种,原始生态环境非常宝贵。在路线规划设计过程中,中交集团征求了肯尼亚政府及民间、联合国以及环保组织等多方意见,对设计方案做了四次大改动,调整十多次。据统计,蒙内铁路在野生动物园区段长170公里,设计了总长30公里的88座桥梁,动物过桥涵洞达969个。铁路通车后,蒙内铁路被当地人称赞是一条“绿色之路”,野生动物与铁路在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观。 岭澳核电站结合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安全水平和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明泽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国能获得‘一带一路’沿线30%的市场份额,即约30台海外市场机组,将直接产生近1万亿元的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全寿期将产生约3万亿元的产值。”近年来,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电“走出去”也正迎来国际市场的新契机。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已有核电、正在发展或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40多个,预计到2030年,这些国家将新建近100台核电机组。目前“华龙一号”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开展了与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亚近20个国家的核电项目合作。马明泽进而向记者表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核电产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务实合作水平,彰显“中国制造”实力。 积极应对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碳达峰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良性互动后的自然过程,“双碳”目标的实现一般出现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而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正在遭受碳排放总量大,人均碳排放量低,碳中和实现周期短,技术储备不足等诸多棘手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相关央企注定要在实现“双碳”目标中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国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5%;每年由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其中煤炭作为“碳排放大户”,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能源排放总量的7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低碳时代正在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已是大势所趋。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会:生态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绿色新政》一书中提出,随着关键行业放弃化石燃料,转向更便宜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随之而来的零碳技术,化石燃料工业文明的崩溃可能会发生在2023年至2030年。 但是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基于转型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中国现在不可能把煤炭完全消灭,煤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还是中国能源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未来一个时期内,煤炭在能源集团产业布局和经济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但中国企业如何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无疑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石油开设储氢瓶组,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对此,中国石油不仅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及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还开展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等重大技术现场试验,此外还积极开发炼化污染物综合性控制技术,如建成吉林石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控制示范区和宁夏石化三废治理示范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作为我国兜底保障的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既要坚定不移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又要勇于自我革命。站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起点上,煤炭行业要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有机融合”。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六成仍是煤炭,这个占比未来可能会逐渐下降,但接下来三五年时间内占比可能仍会在四成以上。短期内,基于中国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仍需保持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相对平衡。”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缪平向记者强调。在缪平看来,一味提高成本或将导致部分产业企业难以维系。相关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发电或替代燃气发电,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未来,央企还应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动力能力。基于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先组合,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更多用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另一个不容小觑的挑战,是时间成本。当前中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用了45年,长的70年,而中国仅预留了30年。所以,在碳达峰之后只有更有力度地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这显然不是件易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如果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善,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约束将显著压缩我国经济的增长空间。 面对这一挑战,相关央企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持续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总量、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华润集团强化节能环保降碳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逾171亿元,实施燃煤发电机组和水泥窑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汽轮机通流优化、沼气余热回收利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污水处理提标、煤改气等2000余项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提升项目,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综合能耗、供电煤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主要节能减排指标逐年下降、持续向好。 科学适用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是推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助推器。中咨公司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中心组织专家对国内外碳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整套适用于国家和各地区核算体系建议,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国家和省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咨公司深入分析各部门、各方面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不同需求,提出分类分级建立适用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议。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建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统计局能源司等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进程。 据预测,到2050年风电规模将占到全球电力结构的50%以上 近年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日益扩大,成本大幅下降,日渐成为全球能源利用的趋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5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将占到全球电力结构的50%以上。尽管如此,能源系统作为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子单元,其发展进程会受到诸多因素制衡。正如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前主席赫尔曼·希尔所说的那样:“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也是具有不同功能的两种能源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对此,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向记者称,“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化石能源产业逐渐收缩将不可避免,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衔接、财政收入、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挑战。同时,新旧产业更替将加剧企业现金流、政府财政税收、绿色投入及补贴等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上。能源转型通常伴随着重大技术革命的发生,但如果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能源转型就会沦为一个“伪命题”。就碳中和技术储备而言,中国一直在积极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现有减排技术依然供给不足,尚难以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2021)指出,目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很多难点,当前实现碳中和的各种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是难点之一,亟待实现技术突破。 中广核集团早在2010年就率先投身太阳能热发电业务,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稳步建设“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形成太阳能热发电核心能力,实现了技术层面的突破。经过多年的运行摸索,中广核德令哈50MW示范项目结合实际运行经验总结出多项光热电站特点。光热电站自带储能功能,可以做到像气电一样的启停调峰,连续发电的最小出力可以降至20%,优于煤电的40%。截至目前,中广核集团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已申请太阳能发电相关集热、储热、核心设备等方面专利54项,其中授权专利18项。 将科技创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阶段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电网解决新能源技术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国家电网总经理张智刚认为,与新能源快速发展趋势相比,当前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坚突破。“这要求我们从服务能源清洁转型的实际需要出发,持续深化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新型应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集中突破柔性输电、直流组网、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制氢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 张智刚说。据记者了解,国家电网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划分为转型期、建设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转型期,新能源主动支撑、虚拟电厂、柔性输电、系统安全运行和控制等技术逐步成熟。在建设期,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电制氢、CCUS、直流组网等技术取得突破。在成熟期,CCUS、电制氢等技术在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和消费国,建材工业也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初步核算,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的13%。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在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建材行业碳减排对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为此,联合会于2021年初率先发出《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郑重提出并倡议我国建材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我们反对自然达峰高位达峰,建材行业要为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腾出排碳空间,做负责任的行业。这既是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宣示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材行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建材工业碳排放具有鲜明的特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和建材主要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碳酸盐原料,是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其中,燃料燃烧过程排放约占全国燃料燃烧过程排放总量的6%、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约占全国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总量的64%,而在建材行业所属32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中,二氧化碳排放又主要集中在以窑炉生产为主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为此,建材行业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主要碳排放行业规模;通过提升能源效率、改变能源结构,实现燃烧排放的有序调控;通过改变原料结构及产品结构,实现过程排放的转变,统筹协调,全面推动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转型升级。进而又从绿色节能、能源安全、资源综合利用、低碳、清洁、智能六个维度,提出建材行业“六零”示范工厂概念,以此为标志和要求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行业新的价值取向。 “六零”示范工厂是指:零外购电工厂、零化石能源工厂、零一次资源工厂、零碳排放工厂、零废弃物排放工厂、零员工工厂。阎晓峰会长表示:“‘六零’是建材企业转型发展的长远目标导向,每个‘零’都代表一个独立的发展方向,六个方向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而推动行业整体的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以此相关,建材行业发起建立了“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揭榜挂帅”攻关任务榜单,由行业内外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揭榜承担。这其中,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切实发挥着领军作用,其下属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揭榜承担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等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建材行业绿色低碳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为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动拥抱未来
“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意味着中国庞大的能源系统将迎来全面的低碳转型。在迈向“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充满机遇,也将面对挑战。央企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积累发挥后发优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崭露头角,提供绿色革命进程中的“央企方案”。
——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相关央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国务院各部门、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重点排放单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及注册登记机构等支撑机构的职能分工,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协调和沟通,统筹做好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
近些年来,中国节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转化为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指出:“中国节能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3+3’双碳战略部署。”所谓的 “1”是中国节能“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的双碳愿景,在尽早实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致力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军者以及低碳零碳负碳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智力供给能力以及示范带动能力,力争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和积极引领者。第一个“3”是中国节能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动双碳愿景的实现。第二个“3”是中国节能将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大角度作出具体工作部署,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以实现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中航集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专项研究,并将其纳入“十四五”绿色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工作。据了解,中航集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将围绕从航空运行节油、航空减碳、地面节能技改、碳资产储备、绿色新技术、全员绿色行动六大支柱展开。
——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进高质量发展。绿色供应链与绿色转型在目标与行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它是促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是央企在寻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深与其他能源企业合作力度、探索绿电交易商业模式是中国海油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思路。据中国海油发言人称,“到2025年,中国海油用电总需求将达到150亿度,拟开展绿电替代80—100亿度。中国海油将继续推进渤海二期、三期岸电工程”。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将积极发掘陆上绿电供应能力,择优获取陆上风光资源,开展绿电跨省交易,试点签署多年期绿电采购协议。在渤海海域,中国海油将开展蓬莱油田分散式海上风电供电项目。中国海油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大规模推进渤海海上风电并入油气平台电力组网,并通过岸电与陆上大电网相连,保障平台稳定供电。中国海油计划未来将大规模开发深远海浮式风电为海上油气平台供电,多余电力就地制氢用于海上电力组网调频调峰或送回陆地满足陆上用氢单位需求。
作为国内工业车辆行业龙头企业,安徽合力(全称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绿色发展管理优化进行有益探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安徽合力围绕供应商选择、管理、评价全过程,为不同客户群体量身定制资源消耗最少的绿色产品及服务,拓展叉车后市场“再制造、融资租赁、配件”业务,打造出工业车辆制造企业全价值产业链条。未来,安徽合力将积极拓展叉车后市场业务,在国内叉车行业成立再制造公司,不仅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产品技术性能、附加值,为产品设计、改造和维修提供服务,使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
——自主创新,强化央企在低碳、零碳、负碳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相对资本雄厚、资金充足、人才储备较多,掌握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是中坚力量。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表示,数字技术的优势应大力发挥来创新绿色技术,使绿色发展更具有科学性,更具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就“技术创新所应发挥的作用”这一问题,杜少中向记者说:“我们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各行业向低碳转型发展赋能,助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普及推广具有良好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用能效率、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驱动作用,推动在各行业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中粮集团落实区域总部、交易中心、商业综合体、产业小镇等多类型项目建设中粮亚龙湾总部
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出效率是央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据了解,中粮集团将主动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强农粮食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技术研发。具体而言,中粮集团从生产角度研究和评估产品碳足迹,减少粮食产品包装克重,不断降低产品加工过程的碳排放量;从营养学角度加强品质监管和营养把控,提高单位产品产出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到2025年,力争申请2—3项农粮食品相关的低碳科技创新发明专利。同时,中粮集团加大装备制造领域的低碳科技创新力度,持续研发中粮特色的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到2025年,力争实现2—3项农粮加工装备相关的低碳科技创新应用。中粮集团还大力创建零碳负碳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创新成果转化并开展示范应用,到2025年,创建3—5家典型示范的零碳工厂。
——提升中央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央企应明确,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办好。” 刘世锦说。
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依照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健全“双碳”组织体系,各部门及单位职责进一步清晰,碳资产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培训总部及子分公司低碳发展相关人员,加强宣传工作。国家能源集团将全力完成国家保供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成年度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任务。国家能源集团还将夯实碳资产管理基础,探索绿色金融支撑能力,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比如,完善碳账本,确保纳入碳市场控排企业100%完成履约。再比如,生态林建设和碳汇工程全面推进,全年造林2万亩以上。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接下来将突出抓好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一企一策”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各央企深刻认识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节能环保降碳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肩负起中央企业节能环保降碳的主体责任,践行社会责任,开辟出一条央企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荐阅读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