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创造机遇,抓机遇共促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加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方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实践,激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编 者
到福建武夷山,必喝一杯茶。这里种茶有峰峦叠翠、空气清爽的环境,制茶有智慧低碳的工艺。炒茶时,用手指轻点屏幕,设定好空气温湿度、通风强度和翻茶状态等,便能均匀烘焙出茶叶。
种茶是绿色产业,制茶为啥也要低碳?以前炭火焙茶,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消耗大量木炭;如今,采用智慧制茶系统,节能环保,产能增加约35%,综合用工成本降低约20%。在“双碳”目标引导下,当地投资研发了智慧制青、类炭焙工艺电焙茶设备,向绿色制茶迈出重要一步。
不仅是茶产业,江苏常州的渔光储一体化项目、福建湄洲岛的彩色光伏码头长廊、四川成都由光伏屋顶和光伏路灯等组合成的低碳街区……一系列落实“双碳”目标的探索,丰富了绿色发展形态,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空间。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蕴藏多重机遇,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77.6%,核电同比增长53.5%。可见,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把握绿色机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拓宽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我国新能源的资源和需求存在逆向分布问题,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为了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电源、电网、储能等工程正加快建设,这不仅拉动了投资,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促进了区域就业。以在建的川渝特高压工程为例,据估算将带动装备制造、电源建设等产业投资近900亿元。未来,撬动更大规模投资,为端稳能源饭碗筑牢基础,经济增长还将积蓄绿色动力。
把握绿色机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福建湄洲岛建设全电智慧民宿,经营者加装了光伏和储能设备,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房间开关,“一年能省1万多元电费”。不仅是民宿业,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在加快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更多新能源企业聚力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比如光伏产业,2022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立足“双碳”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别人让做,而是自己必须要做。顺应趋势、主动作为,更多产业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掘新潜能、实现新升级。
把握绿色机遇,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向能源技术要动力要效益。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对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优化运行提出更大挑战。破题,需要技术创新。江苏加强全息数字电网建设,缩短电网故障处理时间;福建探索低压柔直互联技术,为光伏接入提供便利;四川突破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关键技术,更好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友好并网……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一批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得到应用。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一定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新征程上,紧紧抓住宝贵机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引擎,前景无限。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