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振兴 > 详情
“振兴”接续“扶贫”的关键是产业转变
  • 作者:全国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创新平台
  • 发布时间:2020-11-26 13:12:04
  • 398次

  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随着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的主要任务也将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脱贫的群众迈上致富大道,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变,以此带动就业增长、收入增加、产业链形成,构建内生发展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随着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的主要任务也将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脱贫的群众迈上致富大道,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变,以此带动就业增长、收入增加、产业链形成,构建内生发展机制。

  众所周知,我国扶贫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各方通过对贫困群众捐赠钱、财、物等方式,直接帮扶,是典型的“输血式”扶贫,救的是“急”,解决的是贫困群众眼前必须解决的吃穿等生活困难问题。

  第二阶段是社会资本下乡,通过“公司+农户”等产业模式,帮助和扶持贫困县或贫困地区发展适宜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以此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让贫困人口逐步脱离贫困状态。

  第三阶段是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农村有机绿色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产业资本开始以品牌化为核心,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增强产品和产业抗风险能力的同时,推动扶贫产业迈向市场,将贫困县或贫困地区的扶贫之路引向致富之路。

  第四阶段是巩固脱贫成果,利用既有扶贫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产业转变,以此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全面奔向致富之路。

  显然,作为产业扶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节点,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关键点就是推动产业转变。

  之所以强调是产业转变,而非产业转型,是因为目前扶贫产业发展是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思路发展起来的。数据显示,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等一批特色品牌。由于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探索出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因此不仅方向可行,产业基础也得到了贫困县和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支撑,无须另起炉灶。同时,很多依托扶贫产业实现就业增收的贫困群众,已经熟练掌握了产业所需技能,推倒重来,贫困人口将很难适应或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的产业技能要求。

  推动实施产业转变,当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产业发展目标必须转变。在扶贫阶段,产业扶贫目标着眼的是能较快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项目偏重于“短平快”,这在扶贫阶段是必须的,因为覆盖广,见效快,精准性强,可以确保贫困群众尽早尽快脱贫增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后,产业发展目标就应当从注重短期脱贫成果转向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来,既要注重扶贫效果,更要注重高质量发展,要强化贫困县或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功能等办法,将扶贫产业融入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大潮中。

  其次,产业发展布局必须转变。在扶贫阶段,因为要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在产业布局上,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贫困人口。那些没有建档立卡、处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边缘户以及其他一般户,缺乏产业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持,收入增长较慢。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在产业布局上应打破贫困和非贫困的两分法,将产业规划覆盖和扩展到边缘户、一般户上,引导财政投入、金融保险等各类资源要素统筹投入、全域覆盖、全体受益,实现从特惠向普惠的根本转变。

  再次,产业发展环节必须转变。扶贫阶段的产业发展,通常集中在种养环节。因为这个环节需要的技术含量低,可以吸纳和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目标。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扶贫产业应当从单一的种养环节,向良种繁育等产前基础性工作以及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产后链条延伸。只有将扶贫产业的产业链拉长,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把最赚钱的环节留在贫困地区,将更多就业机会留给农民,让产业增值更多留在当地,真正实现贫困人口从改善生活到改善收入,再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深刻转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