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着眼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围绕设施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广应用现代高效农业技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商品化、产业化,不断丰富业态,提升园区品质,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硅谷”。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一、坚持政府引导,走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项目挂图作战。在成立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黄岛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专班,形成部门合力,压实创建责任,实施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园区内“中荷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占地230亩,投资3.05亿元建设,已经于2016年11月建成运营。正在建设的中荷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二期,占地1000亩,投资16亿元,将建成5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化蔬菜、花卉生产工厂。
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了科技惠民专项计划、《2020-2021年度新区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示范园区各项支持力度。政府先后投入2.3亿元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通信网络、供电、供气等配套设施齐全。
强化融合发展,走订单合作新路。作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指定蔬菜供应基地,与中国连锁零售业百强企业三江购物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订单式合作,订单种植规模5万平方米,成熟后合作方以高于市场价50%-80%左右进行统一收购,订单式种植环节预计每年度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
构建新型营销模式。园区签约带货主播10余人,通过平台店铺合作销售、网红带货直播等方式增加订单销售量,自2020年10月份开展以来,已累计销售西红柿等10万余单,同时积极发展社区、微商代理100余家。
强化平台思维,扩大重大会展影响力。以打造农业“国际客厅”为平台载体,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开放水平。青岛农业“国际客厅”正式启用以来,已承办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1年世界宝蜂日等大型峰会5场,接待游客3万人次,链接胶东地区龙头企业314家,展示“一带一路”、G20、RCEP国家名特优农产品300余种,实现农产品成交额7000余万元。
二、坚持市场主导,走科技创新之路
加快“走出去”步伐。示范园建设主体—青岛绿色硅谷有限公司2021年作为首批青岛市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蔬菜产业“走出去”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蔬菜科技创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引进荷兰、意大利温室设计、建造和种植技术,开展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蔬菜栽培和园艺管理技术创新,着力打造种业研发、种质资源保护、工厂化育苗、高端蔬菜种植、商品化处理、高端品牌营销于一体的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园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外一流的蔬菜科研单位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建设占地642亩的高端蔬菜种植智能温室,5200平方米的种质资源库、分子育种实验室项目,围绕“品种选育、引进示范、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等关键节点,将为相关育种、育苗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计划3年内,种质资源达到5万份,培育新品种30个以上。
创建产业融合标杆园区。园区已建成面积124亩,包括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培训中
心、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7大中心以及占地5万平方米高端蔬菜种植基地。创新销售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致力于由传统农产品市场营销向现代新零售模式、线上销售模式转型。融合物流运输、定制生产、供应链服务等功能,已与苏宁、抖音等8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线上运营平台开展深入合作。
三、坚持以农为本,走共同富裕之路
通力优化服务体系。示范园依托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已建成专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成立了一支技术服务专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专业性强的科技服务团队,能够为园区及周边中小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各种技术创新服务。
大力孵化职业农民。园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以来,共举办现代高效农业、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等20个培训班,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00余人次,有效帮助农户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切实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
着力发展精品旅游。积极整合周边达尼画家村、油画市场等文旅资源优势,将示范园列入青岛西海岸新区旅游的核心节点,大力发展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近两年,年接待采摘、观光、旅游、研学10万余人次。
强力带动增收致富。2019-2021连续三年承办青岛国际设施蔬菜品种展,展出品种1000余个,为国内外蔬菜企业、产业项目搭建起优质推介平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园区“一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番茄、辣椒、黄瓜等优质健康种苗7000万株,年产茄果类蔬菜3000万斤,年产值达2亿元,将带动上万名农户增收致富。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