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样本动态 > 详情
“植绿”江南 点石成金 探索绿色金融的浙江样本
  • 作者: 金融时报
  • 发布时间:2021-07-22 00:17:22
  • 424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2017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五省(自治区)设立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衢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这让浙江在全国的绿色金融探索、实践、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为浙江的发展打上“绿色金融”的新标签。

  一方面,金融业需要防范和管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源的配置和引领作用,参与到绿色转型以及绿色发展中。为画好浙江这一抹“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浙江(不含宁波)绿色信贷余额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91亿元,同比增长49.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产品涌现

  从过往实践来看,面对绿色产业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需求,90%左右的资金需要依靠金融体系来动员和组织。因此,银行业需要在理念、体制机制、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前面,既要引导大企业转“绿”,又要覆盖“小而美”的绿色项目。

  位于湖州的安吉农商行对于绿色金融的工作参与落地较早。2016年,湖州市申报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后,该行即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并制定绿色金融5年行动计划,以更加“绿色”的方式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植绿”江南 点石成金 探索绿色金融的浙江样本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今年4月份,安吉农商银行为浙江启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放了390万元低息“碳中和”助力贷,为企业新材料研发及清洁生产运营提供了低成本资金保障。这是该行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拓展绿色金融发展,助推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图为浙江启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我们将贷款审批权限放在绿色金融事业部,这意味着所有信贷都要通过绿色金融标准的评定。”安吉农商行副行长戴益众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该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造了信贷审批流程,在授信阶段即对项目进行绿色分类——绿色友好、蓝色基础、橙色关注、红色退出。一方面,鼓励符合“绿色”标准的新增贷款,给予绿色审批通道;另一方面,对橙色和红色项目进行管控,采取限期退出或贷款利率上调等措施。戴益众表示,目前安吉农商行绿色信贷占比为20.05%。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项目的切入点上有所区别,依托各自定位与优势,差异化推进绿色金融项目落地。例如,开业以来,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湖州分行积极助力湖州市“五水共治”、小城市环境治理、污染治理、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等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累计投入绿色融资超过350亿元。据兴业银行湖州分行行长宋靖介绍,该行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切入点,从原材料供应端、消费品生产端、商品流通环节、产品消费端、消费品回收利用端给予绿色金融支持,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在推进绿色信贷的同时,我们及时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及缓释措施,确保绿色风控管理的前瞻性和精细化水平有效提升。”宋靖告诉记者,2020年,兴业银行湖州分行针对绿色建筑领域的环境压力测试,估算不同企业因环境风险导致的成本增量和纳入环境因子的贴现率,建立压力传导模型计算信贷资产违约率,以及测算信贷资产可能因风险环境遭受的最大风险成本。“通过评估,我们多角度了解了绿色建筑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机遇和风险,强化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宋靖说。

  不仅针对企业,为了让更多个体也参与到绿色转型中,近年来,浙江辖内不少银行还推出针对个人的绿色产品,从“点滴”做起。衢江农商行首创“绿梦森林”,以银行账户系统为依托,从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维度创建数据模块,参照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碳排放标准,从纸张、用电用水、交通碳排等维度,综合折算个人绿色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以成本倒算法确定“个人碳账户”积分,再以碳积分折算种植树木。衢州农商行行长邹利民表示,“绿梦森林”公益植树活动开展至今,共计吸引7.6万市民参与,产生“绿梦森林”积分合计229.47万分,节约碳排放量15.54万千克。

  求解激励机制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金融先进经验,需要一套合适的市场化机制,仅依靠市场力量是难以达成的,必须有效发挥政府与金融监管的引导作用。

  解答何为“绿色”是绿色金融大范围落地的第一步。在采访中,有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金融的配套政策应有一个顺序。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建立统一的标准是第一步。对于“绿色”的概念,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出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银保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也有绿色贷款的统计制度。“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绿色标准清晰、统一,更方便机构操作,也能最大限度防范‘洗绿’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可以让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上述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金融机构更好识别“绿色”,浙江银保监局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密切合作,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高效开放的信息共享模块,将全省23万家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共享范围,支持银行机构实时查询调用数据,大幅提高了绿色信息共享效率,缓解了绿色金融发展中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浙江银保监局还明确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把发展绿色金融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把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业务全流程,实现绿色金融政策覆盖所有融资企业(项目)。

  在政策推动下,浙江各地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例如,衢州辖内银行机构目前已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36个,培育绿色金融试点行28家,其中,转型绿色专营银行9家,打造“一行一品”绿色金融示范行4家。银保监会衢州分局副局长龚柯丹表示,为推动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从“形似”到“神似”,每年通过全国首创的绿色金融“五量”评价系统,从信贷体量、机构增量、产品数量、风控质量、创新能量五个维度、43项具体指标,线上评估绿色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引导提升薄弱环节。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衢州辖内绿色专营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同比提升约16个百分点。

  此外,湖州建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并联合当地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评级结果的运用机制,使绿色评级结果与地方政府的信贷贴息、产业基金、财政补贴、行政处罚、税收优惠等相结合,通过正向激励和差别化措施,切实发挥评级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

  机构对绿色金融政策有着更多期待。宋靖表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绿色金融违约率相对较低,不过,对于银行来说,绿色信贷的收益相对较低,需要政策上更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记者了解到,2020年,衢州本地绿色信贷加权平均收益为5.14%,较各项贷款平均收益率低0.7个百分点左右。对此,有当地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绿色专营支行的政策红利尚未充分显现。另外,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绿色产品难拓展。以绿色信贷产品“排污权”质押贷款为例,由于排污权估价难、转让市场不大等原因,一直难以拓展。

  提高创新力与专业度

  “不能让绿色金融只是‘看起来很美’,要更多激发和引导,让其更有发展动力。”在谈到银行内部的变化时,邹利民表示:“如果是污染型企业,贷款就可能面临坏账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提早安排,妥善退出。”他认为,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自身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基于此,衢州农商行在定价方面给予绿色项目利率优惠,同时,为鼓励客户经理更多发放绿色贷款,在绩效考核方面也高于一般的普通贷款。与之类似,安吉农商行也建立了对绿色支行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倒逼绿色支行转型运营,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为绿色企业让利超2300万元。

  创新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浙江绿色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聚焦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供应链、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探索将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等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推广绿色园区贷、“两山”贷、生猪活体抵押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宋婧表示,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将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规模;2021年至2025年,实现绿色金融客户和绿色贷款“倍增计划”,绿色金融客户突破400户,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

  一手支持引导,另一手还要加强惩戒约束。浙江银保监局统信处负责人林祖松表示,除事前贷前不予准入和已实施退出的企业外,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辖内银行机构已对22家涉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违法违规企业的8657万元贷款,实施督促整改、压缩退出、清收处置等措施。

  在实践过程中,商业银行落地绿色金融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邹利民认为,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当下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兴业银行湖州分行绿色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柏耀平也坦言,企业绿色信息的捕捉较难,“之前我们有客户经理去一家生产耐火砖的企业做尽调,表面上看是资源消耗型传统行业,后来发现其实是循环再利用。这对银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要继续提高银行和企业的认知度,为市场参与绿色金融提供更清晰的制度保证,均离不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正式纳入考核评价范围,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此前,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修订完善制度,将2012年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提升为绿色金融的管理办法;二是加强信息披露,对绿色金融方面的信息披露形成指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