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样本动态 > 详情
100%实现绿电供应 北京冬奥11个场馆均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 作者:经济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6-01 22:47:08
  • 377次

记者6月1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北京2022年冬奥会经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确定的11个冬奥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介绍,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100%由绿电供应,首次大规模使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这些建筑不仅支撑起一届具有新时代、新理念的“低碳冬奥”,而且低碳建设理念、低碳设施将为北京留下一笔宝贵的,可利用、可传承资产。

冬奥绿电悄然送入千家万户

2020年6月,随着张北至北京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全面投产,冬奥会所有场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100%使用绿色电力。该工程在保障冬奥会的同时,还将绿电输送进入千万北京市民家中。目前,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绿电”,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这相当于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从源头降低了碳排放量。

冬奥会众多场馆积极开发分布式可再生电源,推进光伏、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延庆冬奥村采用高压电锅炉供暖,实现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热力;山地新闻中心建设“绿色”屋顶,利用64个采光天窗,定制256块异形光伏板,装机容量为129.8KWP,年发电量达14万度,产生的绿能相当于每年减排约90吨二氧化碳;国家速滑馆在屋顶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共铺设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光伏板,发电能力为300kW,可为场馆提供清洁能源;北京冬奥村在屋顶设置2584平方米的真空管集热器,可提供生活热水10340kW,占生活热水的71.3%。

(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延庆换流站)

新技术成就北京“低碳冬奥”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与传统屋面不同,这个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大屋面就像一个网球拍,形成了独特的轻、薄、软的屋顶,重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幅降低场馆用材量和建设复杂程度,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同时,国家速滑馆采用智慧建造技术,主体工程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大幅度降低用水、用电、用材量。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在使用二氧化碳制冰的基础上,首次引进溶液除湿系统,与传统的除湿方式相比,该系统可以降低能耗约50%。

此次冬奥会还首次大规模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国家速滑馆、首体园区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三个场馆共建设7块二氧化碳冰面,约占此次冬奥会总冰面的1/2。二氧化碳是当前最环保的制冷剂,碳排放趋近于零。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制冰冰面)

山林场馆率先实现“碳中和”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赛区采用了树木移植、表土剥离等方式,成功修复了赛区18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例如,长达9.2公里的高山滑雪赛道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原土覆盖生态修复。巨大的赛道群重新融入到了山林之中。据了解,延庆赛区目前已完成总体生态修复工作的95%,今年6月将全部完工,世界级运动场馆将重现生机,重新融于小海陀山之中。

延庆冬奥村采用装配式装修,既减少了现场湿作业所带来的碳排放,还在赛后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可回收再利用,利用率可达40%,降低了场馆能源消耗,力争实现“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全部实现中和”这一庄严承诺。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二氧化碳制冷设备 樊迪摄)

绿色建筑、低碳场馆唱主角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安全质量处处长周光辉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优先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冬奥场馆。北京及延庆赛区建设3个共计50000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北京冬奥村选取综合诊、延庆冬奥村选取D6组团,作为超低能耗示范项目进行建设,通过合理的朝向、保温隔热以及节能散热系统,降低建筑总体能耗;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共建设2块二氧化碳冰面,并通过在屋面安装600KW光伏发电系统,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同时,还在空气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回收效率达到70%,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低碳”场馆。

大量利用北京2008年8座夏季奥运会场馆,创造性实现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转换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碳排放,还为赛后可持续发展及多业态经营奠定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