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是指新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技术与金融结合的业务场景主要有金融监管、支付结算、融资产品与服务、保险、智能投顾和能源交易等,其底层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
从全球视角来看,借助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可追溯到201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当年年初发起了“可持续金融体系探寻与规划”项目,首次对数字金融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探讨。2016年,在中国倡导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二十国集团)峰会议题,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重要的全球共识。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与蚂蚁金服共同启动成立了绿色数字金融联盟,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列为三大研究议题之一,旨在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环境气候风险。所有这些努力都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挑战的融资需求,促进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而且在金融科技领域也发展迅猛。根据毕马威最新报告,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有三家中国公司,其中,蚂蚁金服和京东科技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在过去的四年,中国绿色金融取得了快速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板块的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
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仍只占中国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绿色债券仍只占债券发行量的1%左右。要提升发展潜力,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克服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绿色识别成本高、监管成本高、绿色金融难以向小微企业和消费领域延伸等障碍。而金融科技则为克服这些障碍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具体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
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全球概况
在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美国及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积极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尝试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开展绿色金融科技探索实践。本节简述欧美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概况。
1.欧洲和美国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绿色金融联盟等机构的研究发现,已有100余家机构在欧洲开展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实践案例,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地区,最为突出的是瑞士、法国、英国、西班牙,机构数量约占全欧洲的50%。
在欧洲,金融科技使绿色金融应用场景有了新的形态。应用场景涉及众筹、能源交易、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分析及碳足迹等多个领域。
美国在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居领先地位。据CBInsight统计,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额达345亿美元,其中,美国2019年金融科技风投融资176亿美元,占全球的51%。
根据可持续数字金融联盟(现更名为绿色数字金融联盟)等机构的研究报告,美国一些机构正在探索利用卫星数据、机器学习绘制全球自然资源碳汇地图。美国的一家卫星成像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解读卫星数据,实现以较低成本获得地球自然资源演变的实时信息,并尝试与卡内基研究所收集的秘鲁森林LiDar数据叠加在一起,通过机器学习识别森林等地貌的空间结构,绘制出相应的碳地图。一旦算法成熟,这种成本低廉的方法便可应用于全球自然资源的碳汇信息的获取。这些方法都在绿色金融领域有运用潜力。
2.中国
清华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近期牵头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有60余家机构应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服务于绿色金融场景。这些机构包括金融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地区。
此项调研还表明,创新性应用场景驱动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通过采用或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其应用在ESG分析、环境风险管理、环境效益测算、绿色信贷、碳金融、绿色债券等十余个绿色金融的业务场景中。
绿色科技在绿色金融运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我们从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可以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数据统计、监测和报送、资产登记、用户画像、交易、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等,所涉及的潜在用户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等。这些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但是,金融科技在运用到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1.标准不统一或缺失
许多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标准,如环境数据信息标准、环境效益计算标准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项目的认定方法标准等,还面临着标准之间不统一或标准缺失的问题。比如,各部门发布的环境相关数据,其定义和格式没有统一标准,时效性也不统一。这就对环境数据获取造成困难,环境数据有效性、统一性很难得到保障。再以环境效益测算为例,也缺乏统一的计算公式,各机构所采用的公式和方法学所得出的结果不一。
另外,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项目的认定方法不统一,使得许多地方、机构对结果各自表述,不同机构、不同产品间缺乏可比性。这些问题导致识别和认证资产和经济活动是否为绿色较为困难,识别认证的成本较高。最后,在小微企业和消费等领域,对绿色经济活动定义和标准还处于空白状态。
2.环境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环境数据是展开环境风险分析的基础,环境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前中国的环境数据在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污染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不足,公开信息中披露的部分污染排放数据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的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存在填报不规范的问题,执行报告中的污染排放量存在异常值或空值。部分中小企业提供的环境数据质量较差。
再如,环境数据完整性不高,具体表现在环境数据的披露率横向覆盖率较低,历史数据覆盖范围较短。环境数据的公开披露信息当中,环境行政处罚数据相对披露率较高,历史数据覆盖范围较长,但总体披露率仍表现较低;上市公司能源消耗数据披露率极低;污染排放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等环境数据大多从2017年起才开始有所披露。
3.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的专业能力不足
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的有效运用,要求使用者有集中的、可管理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并且具备完善的数据治理机制和具有较强能力的金融科技与环境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中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专业人员,缺乏环境风险管理的专业工具,也缺乏环境大数据的支持。识别绿色金融项目或产品,目前采用的手段往往是由第三方专业环境机构提供服务。而第三方环境机构人员,一般对于金融应用场景不熟悉、不了解;服务模式也是线下,成本比较高,时效性较差。
4.缺乏产品和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 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和业务模式的应用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业务场景不同、不同产品对象存在差异化,大多包含机密商业信息,新技术的运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监管标准和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担心金融科技的运用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敢率先投入进行研发。同时,因为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技术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成果较少,尚未形成绿色科技产业园等绿色科技产业聚集区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5.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
英国、欧洲和美国在绿色科技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领域中已经有不少实践,也对中国用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中国的巨大市场和运用潜力也理应为国际合作提供很大的空间。但是,目前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激励措施的水平,与金融科技运用相关的案例、技术和产品的交流与合作还十分有限。
展望和政策建议
本文所讨论的若干案例,还只是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相关领域的初步尝试,涉及范围十分有限。根据相关的国际经验和课题调研发现的趋势,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中的运用场景十分广阔。本节对这些潜在的运用作一展望,并简述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融合所需要的监管和行业支持政策。
1.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监管方面的运用
金融科技企业可从监管科技入手,服务于绿色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部门,探索监管科技的解决方案,创造更高效、更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报告机制,以助力绿色金融改革发展。具体运用场景的例子包括:
◎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服务于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建立绿色金融(如银行信贷和股权投资)与绿色项目的对接平台,聚焦绿色信贷业务线上撮合,实现企业绿色融资“一站式”供给,实现不同渠道间绿色融资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测,提高绿色融资对接效率。同时实现政府优惠政策与绿色项目快速对接,简化申请和落地。
◎建立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当前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阻碍为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金融科技企业可服务于政府地方绿色金融改革,整合多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及数据,建立包括各类企业ESG信息的绿色信用信息体系。
◎建立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建立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帮助金融监管部门提升监管效率。通过绿色金融业务信息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和管理应用,为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和衍生交易等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基础。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精准统计,为后续环境效益交易奠定数据基础。实现对绿色贷款效益测评,为政府和监管部门政策激励、绩效考核提供系统支撑。探索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自动化,实现各类环境监管信息实时共享。
2.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机构中的运用
金融企业可以利用金融科技,通过专业能力和系统建设等方式提升绿色业务营销能力、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绿色业务定价能力、绿色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具体的运用场景的例子包括:
◎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利用金融科技,可集成企业环境表现监测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目标客户的环境行政处罚、安全生产事故、污染物排放、环境负面舆情等环境表现信息,帮助金融机构尽早发现客户是否存在环境风险,实现实时采集、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以及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案。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实现绿色业务的资金穿透管理。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透明、自治匿名、不可篡改的特征为绿色金融带来了新的思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资金穿透管理的问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投向的跟踪,帮助降低“洗绿”、“漂绿”的风险。
◎环境风险建模及智能定价。环境风险管理、压力测试等对建模、分析、预测的要求日趋复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可更高效和有效。金融科技可帮助金融机构利用相关大数据,不断调整风险评估模型对应的调整因子,更新模型指标,实现环境风险的动态分析。也可服务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对环境风险的量化分析,从而进行科学定价,将环境成本的外部性转化为内部性;也可服务于资管机构,将环境风险纳入到投资决策过程中。
◎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绿色评级涉及的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领域,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CSR)、ISO14031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南等方面,尤其以ESG为代表。金融科技企业可依托企业大数据,建立企业绿色评级模型,帮助金融机构直观的了解企业的“绿色程度”,了解其环境风险情况,以支持投资决策,筛选符合投资要求的绿色企业或项目。
3.金融科技在企业绿色化过程中的运用
金融科技通过帮助在绿色化过程中的企业获得绿色认证,得到相关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降低企业成本。若干运用场景的例子包括:
◎提供绿色认证及辅导服务。依托于金融科技手段,帮助申请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认证的机构提供智能预评估,并为企业提供绿色认证的辅导,帮助企业获得“绿色”相关的认证,进而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或是金融支持。
◎帮助绿色企业对接合适的金融服务。用金融科技手段,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充分、及时解读相关产业政策,分析不同绿色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特点,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库,依据绿色企业的特点(行业、发展阶段、环境表现、技术特点等),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企业推荐匹配的绿色金融产品或服务。
为了支持金融科技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该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于行业的一些“公共产品”。我们建议:
◎监管部门应考虑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可研报告整合在一个公开数据库,便于金融机构使用。
◎建议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立数据授权机制。
◎建议在有条件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具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用沙盒监管的管理手段,确保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
(戴青丽系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马骏系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蕊系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刘嘉龙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研究人员。本报告由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和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