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金融 >区域经济 > 详情
坐标成都以南新型智库“点燃”能源新经济
  •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2-02-22 12:46:31
  • 608次


凉山州会东县风电场。该风电集群每年将会提供清洁能源1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0万吨,减少碳排放103万吨。 刘雨鑫 摄



天府新区“独角兽岛”的碳中和试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等新型能源智库都在积极参与。图为“独角兽岛”启动区。 记者 郝飞 摄



进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第6个年头,高浪有了新的身份:能源消费智能化研究所所长。



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外联部负责人惠小平,在研究院新成立的晴蔚能源科技公司兼任法人代表。



刚挂牌成立的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科研发展部主任胥威汀也是新近履新。



三个研究院,坐标都位于成都城南,都以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三位采访对象,三个新身份,其背后是四川新型能源智库愈发活跃的布局和谋划。



双碳目标引领之下,四川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作为智库支撑,新型能源智库又不仅是智库,其对能源新经济的聚合和裂变效应,正在悄然上演。



1 前瞻性+应用研究



“关键把中试项目搞起来”



虎年第三个工作日,记者来到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时,惠小平正在安排研究人员去阿坝州红原县,“春节前就在准备,这次去就是要把中试项目搞起来。”



担任晴蔚能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惠小平笑言自己是“创业者”。作为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成立1年多来孵化出的第一家公司,晴蔚能源科技承担的正是将能源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落地并产生效益的使命。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光热来供暖,优势在于单位转化效率可以达到70%,在国内遥遥领先。”惠小平说,国内仅县城、乡镇的清洁供暖,就是万亿级市场。



此次他们在红原县的中试项目,要测试光热供暖技术的参数指标,并尝试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性。“中试非常关键。”惠小平说,一旦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前景将不可限量,“研究院对公司的期望是成为‘独角兽’。”



兴隆湖畔,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门槛快被踏破。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市(州)政府、能源企业、交通企业、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风投公司等纷至沓来。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给出了一组亮眼的数据——研究院人数从最初的10多人扩展到近400人,2021年竞争性科研经费首次超过2亿元,实际到账收入破1.5亿元,同比翻了一倍……



能源消费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高浪正在招兵买马,过去研究院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能源的生产、传输和储存,而双碳背景下,面向终端消费主体的研究,开始起步。



与惠小平一样,他也看中了清洁供暖市场,但技术和场景都有所不同。“我们关注多场景下热泵技术的集成应用,最高效率可以达到电直热方式的6倍。”高浪说,应用场景是城市供暖、工业用热等,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还面临成本太高的阻碍。



挂牌成立刚一个月,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抽水蓄能项目,正在全力建设示范电站。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联合产学研单位,正在阿坝州小金县打造水光蓄多能互补联合发电示范工程样板,这是国内首座国产化全功率变速抽水蓄能示范电站。一旦成功,将为四川发展抽水蓄能项目、省内流域梯级、水光互补等提供样板。



2 互联网+平台思维



“我们要做的是创新引擎”



通过走访三个研究院,记者发现,不同于仅提供智库服务,研究院以一个个研究课题和示范项目为触角,既注重前瞻性的研究,也注重成果的应用落地。



四川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特别是水电优势突出,依托于此,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能建西南电力设计院在川扎根多年,是国内鼻祖级的能源智库。



与传统能源智库以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服务等为主要切入口不同,新型能源智库“新”在哪里?



“我们要做的是创新引擎。”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研究院目前主要依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现有的三大智库力量建设,但期望打造的是开放、融合平台,“不能光自己玩,新型电力系统本身链接的是各行各业,我们打造的平台将汇聚行业内外各方力量,实现跨领域、跨地域创新力量整合。”



在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詹巍看来,作为应用型、产业型的能源研究院,2020年成立之时可以说填补了四川空白。“做接口。”詹巍说,研究院目前有储能、双碳、氢能、清洁供暖四大板块业务,各大板块负责人就像项目经理一样,整合产学研资源,孵化公司,充分市场化运营。



双碳业务的负责人甘霖,正忙着在天府新区第七中学落地“碳中和进校园”项目。双碳涉及的产业特别宽泛,甘霖希望通过光伏跑道、植物工厂、双碳特色教材的打造,实现中小学校园的碳中和场景。“我们做这个事情短期内不是为了赚钱。”甘霖说,仅四川就有几千所学校,下一步还有机关单位、公司等,为他们建立个人碳账户,培育碳中和文化,就像互联网思维,先做大用户数量,再寻找商业机会。



3 聚合+裂变效应



“最终落脚点为产业赋能”



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生态”,这是新型能源智库不约而同的发展愿景。



围绕双碳目标,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期待在四川构建全清洁化的能源供给体系。“未来五年,‘碳中和’会赋予能源互联网一个全新的含义,即如何拓展能源内涵,探索应用边界。”鲁宗相说,例如基于研究院旗下直流研究中心此前的IGCT元件研发成果,未来,引入生产线落地成都,同时吸引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来蓉,共同建圈强链。



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能源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一般来讲是1∶3,而新型电力系统的带动辐射效应将更大。为此,研究院将产业赋能作为重要使命之一,并已列出清晰的赋能产业路线图——



围绕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通过技术突破推动促进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围绕清洁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关键环节,强化产业发展与能源发展协同配置,高效支撑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提档升级;



围绕锂电材料、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发展需求,加快研究高效清洁能源输配体系建设方案和绿色电力市场保障机制,提供安全低碳、优质高效的电力供应保障。



惠小平正在期待中试项目顺顺利利,测试数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证之后,他就可以着手批量生产,引进制造业工厂入川,共同打造清洁供暖的产业链生态。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国家电投西南能源研究院董事会秘书徐晶说,研究院已经吸引了大量人才入川,过去全国各大高校水电专业人才云集四川,可以预见,未来全国的清洁能源相关产业人才也将在四川聚集。资源、人才、资金、技术汇集于此,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必将迎来更大发展。 (记者 李欣忆)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