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碳中和 > 详情
为什么中国会提出碳中和
  • 作者:大A聊财经
  • 发布时间:2021-04-10 23:29:15
  • 322次

为什么中国会提出碳中和?

明面上,自然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然而,其实,大国做事,哪儿那么简单啊。

回首2012年年底以前,中国的发展是相当粗放式的。

对内压低工资、资源价格、扭曲电费、环境随意污染,对外低价出口补贴欧美消费者。

这种打法,最早是二战前的日本、80~90年代的东南亚玩的套路。

比较惨的自然是东南亚,当地经济教父无心产业升级,最终人口红利一波结束了,然后赚美元能力下降,只能靠金融市场开放维稳,最后,被人家做空。

日本呢?其实,二战前也很惨。

一战时期是发了大财,日本算是战胜国,赚钱赚到手软。

可是,一战结束后,没有了战时海外订单,日本大规模出口价格战瞬间哑火,紧接着是企业大规模倒闭,财政爆仓,银行等金融机构危机四伏,惨不忍睹。

也恰恰是这段经历后,日本政府再没有玩自由竞争式的价格战出口导向了。

因为,国内资源太过有限,实在是玩不动,再玩下去,就要破产了。

这导致日本后来全部实施政商合作的大财阀模式,强调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

很明显,靠压低价格来玩出口导向,确实是可以让一个阶段的经济起来,甚至看上去气势如虹。

然而,一旦国内资源不够对外贩卖了,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没了,一个经济体内发展也就到头了。

为什么会有“中等收入陷阱”?真实的原因其实是这个!

难道中国也要走这样的路?事实上,2012年的时候,中国是真正面临这样的发展风险的。

————————————

总结起来,中国当时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非常尴尬,俗称“两头在外”。

大家看图,中国2001年以后的气势如虹,其实是多么的具有泡沫性。

我们就只做“制造”这个环节,一头是创业、设计、品牌、中高端设备和零部件,我们需要高价进口,一头是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品也要高价引入。

真正我们的企业能够赚到的钱,其实就是赚人头费,赚本国的资源价格拼命压低的钱。

这种模式再玩10年,中国经济直接可以爆仓了。

而长期的补贴西方消费者,必然是老龄化,财政、实业、银行、就业全部出现垮塌式的风险。

试问,这种局面,我们真的可以承受吗?

按照原有的路径,中国要么不爆仓,要爆仓就是史诗级的,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

而本届tops的牛逼所在就是,上台就要扭转这样的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策略:

老经济,先实施供给侧改革,不让拼命消耗资源,而是倒逼企业升级技术、压控成本;

新经济,进行大企业联盟式的合作,全力打拼产业生态链;

财政,过紧日子,不许胡乱投资;

金融体系,管住银行的风险,放开大A,引入外部储蓄为己所用。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下面的产业政策:

老经济减包袱 + 新经济加杠杆

+ 财政全监管 + 银行降风险 + 股市吸储蓄

=

中国产业政策

这个时候提出碳中和,很明显,就是为了打击老经济,相当于二次供给侧改革,让不达标的企业就被淘汰。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电力、钢铁等股票近期不断拉升。

同时,血拼弯道超车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特高压、高铁等等,全部砸钱干。

———————————

那么,到底中国的产业规划现在发展实际情况如何?其实已经是相当牛逼了!

为了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减少外部能源进口成了第一大要务。

所以,我们很早就发展光伏、风电等产业。可是,这些最适合发展这些产业的地方,往往是中西部地区,电力导不出来。

然后,我们就自研搞出特高压技术,可以做到5000公里的电力传输电力损耗只有1.6%左右。这一下子就直接把中国电费以极低的成本打到了低价,最牛逼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特高压的尖端技术基本都是中文书写的。

紧接着,我们又发展储能技术,毕竟,像光伏等还有白天黑夜的限制。

很明显,中国瞬间就把新的能源体系构建了起来,不仅改变了此前“两头在外”的产业链窘境,而且,还实现了不少行业的弯道超车。

而在此基础上,应用端就开启了电动车、5G、人工智能、数字货币、AI等各个维度的发展。

5G则疯狂的建设基站,哪怕是耗电量很大,也拼命砸钱,对赌美国的星链计划。

试想,如果再给中国5年,甚至是10年,整个国家从基础设施到前沿产业的发展将会发达到什么程度。

而这个过程中,中国直接可以将老产业培育出更加智能化的程度,从而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链的格局。

一旦出现了生态链,不同细分领域就会相互影响,不断培育出更加细化的前沿技术,从而变得难以动摇。

美国人为何现在如此紧张?因为看懂了!

为什么美国人现在也要疯狂的大基建?因为慌了!

突然要全面围堵中国,所为何图?因为再不压制,就压不住了。

最麻烦的是,中国也是玩政商结合,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实施赶超型的后进国家,而不适合纯创新驱动的。

中国只需要把美国很多产业里的新思路、新打法借鉴过来,然后,不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良,就可以打出一片天地。

就像电动车,马斯克带头实践的,现在中国人就开始抄人家的idea,并不断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大规模的改良和升级。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大家想一想上面的图景,还不明白吗:

碳中和 = 中国反击美国产业链之争的核心战略

———————————

以上是从进攻维度来分析碳中和,而如果我们从防守角度,其也是意义巨大。

事实上,碳中和现在已经拔高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了。

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产业还是以传统碳排放为主的,这些老经济的企业和产业未来都将消失。

大家想一想,如果它们是上市公司,那么,眼下的高估值必然是巨大的金融风险;如果它们是中小微企业,以后贷款收不回来。与它们相关的金融机构都会遭遇大量的呆账坏账和金融亏损。

所以,碳中和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问题,还被提高到了稳杠杆的高度。

所以,碳中和也是内部拆雷的核心密钥,只不过是从实体经济的角度,以治本为主去进行拆雷。

以目前的势头,举全国之力,疯狂布局,这种模式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美国人所说的“威权”可以囊括了。

这近乎是把中国变成一家超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去打造了!

任何公司和单位,内部都是以tops的决策来进行顶层设计,然后,强调全公司的执行力、灵活度和反应时效。

紧接着,自然是以一个锚定的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去对本公司进行类似于亚马逊“飞轮效应”的业务发展。

即,从一个自身强势的业务,不断像轮子一样,飞出去,囊括更多相关联的业务,进而打造成一个业务生态链。

同时,通过中概股回归、升级本土金融市场的金融配套措施,让其它国家的储蓄进来买我们的股票,帮助我们实现上市公司融资后再发展自家业务的目标。

这和美国内部现在如此剧烈的分歧,完全是不同的打法。

美国的打法,更像是老经济坐享已有垄断地位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中国,则是一国即一公司的打法,以产业生态链去跟美国人对弈。

试问,历史上,美国遇到过这样的挑战吗?当然没有!

而进一步来看,美国背后那些中高端制造业强国的发达国家们,能接受吗?当然也不能!

因为,中国人的打法,等同于直接抢夺了所有这些发达国家的饭碗。

所以,眼下其实已经不是中美产业链之争了,而是全球产业链之争。

一边是现在的发达国家,一边则是中国。

拜登联合其它国家对垒中国,为何这些国家都愿意加入?真当是价值观问题?根本不是!事实上,只能是拜登说对了一件事:

中国的打法,势必会夺走大量发达国家的饭碗,而不仅仅是美国人的饭碗。

当中国弯道超车成功的时候,现在的很多行业和产业也就瞬间变得无足轻重了。试问,现在的这些就业机会还会存在吗?

2018年,中美产业链之争开始

2021年,全球产业链之争开始

对于中国而言,不成功,则成仁,没得选

———————————

就近期个人操作上,我的思路是:

一、大A

PPI快速上行期间,继续持有行业景气的板块。

继续持有面板

总结自己近期持仓思路变化:

政策底已经出来了,大A自身进入筑底反弹模式;

继续看多后市,大A本轮行情没有结束,继续研判大A是“M型”走势;

关注美元和美债的动向。

二、楼市

目前热门城市基本上大多进入了疯牛的尾部,有垃圾房的可以趁机尽快出清;

热门城市已经进入初熊行情前半程,避让风险,开始为下半年加仓做前期准备;

养现金流。

三、贵金属

贵金属作为长期战略资产,继续持有去年3月抄底建立的白银仓位,继续持有此前的黄金仓位,坚持中长期布局策略;

美元指数如此前研判的那样成功达到93,后续存在突破94。

关注近期是否有加仓金银的机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