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碳中和 > 详情
施懿宸:节能减排与绿色转型将成为我国推动碳中和路径的重要抓手
  • 作者:中国建材报
  • 发布时间:2021-02-06 00:00:00
  • 402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重要部署有何深意?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业,也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承载型的建材行业,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带着些许疑问,《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

记者: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您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给建材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施懿宸:毋庸置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势必将对建材行业当前发展模式造成冲击,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全球愈发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中国近年来也不断出台系列法规、意见限制高碳排放、高耗能行业原有的环境不友好发展模式,倒逼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型,并计划着手将这一要求推向更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必将促使这一趋势加速加大。

众所周知,建筑是我国三大主要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之一,而建筑建设需要消耗大量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这些建材的开采、生产、运输及施工都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及碳排放。《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建材产生的能耗是建筑业能耗最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钢铁和水泥的生产能耗占到建筑业建造总能耗的80%以上,仅建材部分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的绿色建筑需求将不断加大,建材需求量和由此产生的能耗与碳排放量也会持续水涨船高。因此,建材行业的能耗与碳排放减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这一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绿色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推动碳中和路径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此背景下,绿色建材行业符合国家对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理念的需求,可为绿色建筑建设提供可靠支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材是指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自2015年以来,《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发布,绿色建材行业迎来政策支持的发展机遇。2021年1月中旬,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也发布倡议书,共同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随着低碳环保意识的提升及更多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颁布,更多建材企业将意识到国家形势与市场消费需求的改变,从而自发主动进行低碳转型升级,突破现有瓶颈,深化技术改革创新,以适应建材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过,结合我国当前绿色建材发展现状,行业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当前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针对行业的认证标准规范等滞后,缺乏更加具体、详细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当前建材行业企业仍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领。同时,受制于研发费用与技术水平,创新成本高、科研能力弱,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企业也不愿意投入更多资本用于技术突破或产品推广。建材行业发展仍任重道远。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资源消耗导向转变为绿色生态导向。建筑材料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业,也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承载型行业。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材行业该怎么做?

施懿宸:建筑材料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绿色建筑材料围绕原料使用、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因此,无论是建材制造还是建材使用环节,都将给碳排放造成影响。

一方面,建材本身由于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意味着更长的碳强度锁定周期,因此必须从建材的全生命周期考虑。通过建材行业生产原料的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高能效、清洁化、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实现节能减碳,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另一方面,建筑用能是我国目前三大主要碳排放之一,而建筑材料质量与建筑能效紧密相关。2018年我国建筑业消耗水泥约22亿吨,生产过程导致了约11亿吨二氧化碳的生产过程碳排放。2018年我国民用建筑建造相关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8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用能相关的碳排放及水泥生产工艺过程碳排放是主要部分,分别占比65%和30%。因此,绿色建材可通过提高建筑能效,减少能源利用,进而助力碳达峰目标实现。

同时,为推动全面使用绿色建材、推广绿色建筑,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已经从绿色建材标准、标识认证流程、激励政策等方面建立了绿色建材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推广体系。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组织搭建了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适用全国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2020年10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在政府采购工程中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并计划在2022年基本形成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采购标准。这为第一步力争2030年碳达峰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未来,要实现绿色建材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仅靠政府支持还远不够,还需要一个全面市场化推广的阶段,通过市场化机制和必要的政策辅助,例如碳市场和能耗双控政策,体现绿色建材的市场竞争力,为建材行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您认为,我国建材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的进程中,需要哪些金融政策支持?下一步,从国家层面将会出台或者细化修改哪些金融服务支持建材行业早日实现碳达峰?

施懿宸:建材行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离不开资金支持,而仅依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金融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近5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的绿色金融工具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据有关测算,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当前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无法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气候投融资的资金缺口。对于绿色建材行业,无疑也需要金融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为了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绿色建材行业,需要从绿色金融标准、信息披露、金融产品3方面发力。绿色金融标准方面,当前国内各项绿色产业的标准已经逐渐趋向一致,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绿色产品标准均覆盖了绿色建材,然而当前3个主要目录均没有对绿色建材的具体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现有绿色建材的界定和认证机制在当前绿色金融标准目录里仍然比较模糊,是下一步绿色金融标准需要完善之处。2018年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并将在2021年年初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绿色金融标准框架,其中绿色项目库行业标准是2021年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此标准将与建材行业有所关联。

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通过ESG引导金融机构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建材企业,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并给予一定政策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更低碳的企业,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低碳转型。具体地说,一是建立建材产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标准,为建材企业完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可参考的方向,同时为金融机构对建材企业开展可持续投资提供可依据的统一评价标准;二是建议金融机构将ESG理念纳入原有投资管理流程中,如引导银行业将ESG纳入信贷体系,鼓励资管机构将ESG纳入投资策略,全面从投资端加强对低碳可持续企业的甄别,助力可持续资金规模的增长。三是建议金融机构针对建材产业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对建材产业的碳风险与其他气候风险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评估气候风险等可能带来的资产投资损失,加强机构在投资建材产业时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倒逼建材产业低碳转型。

据了解,当前绿色建材制造业和绿色建筑产业尽管属于绿色行业,但是由于行业风险特点和宏观政策等原因,现有绿色金融支持工具相比一般金融产品,未体现更优惠的金融支持措施。因此,在更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信息披露机制、金融科技手段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绿色金融有必要针对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行业特点,通过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融资租赁等支持方式,提供更优惠的绿色信贷,发行专项绿色债券等,并在有效风控前提下,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行业。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负责人,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曾在《Financial Management》《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Accounting》和《Asia-Pacific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带领团队创新了“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学,创新开发绿色评估方法学和ESG评估方法学;编制并发布“沪深300绿色领先指数”“中财-国证深港通绿色优选股票指数”“中证-中财沪深100ESG领先指数”“美好中国ESG100股票指数”“中证中财苏农苏州绿色发展指数”“中证中财苏农长三角ESG债券指数”;带领团队建立国内领先ESG数据库,并定期发布ESG双周刊。

中国建材报记者:蒙华

责编:褚赞赞 张文斋

校对:张健

监审:蒙华

中国建材报记者:张亚楠

责编:褚赞赞 张文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