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新闻 >绿会动态 > 详情
描绘未来能源世界 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
  • 作者:封面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06 23:56:12
  • 473次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见习记者 邹阿江

“这两个小微传感器,计划明年逐步替代十几米高的传感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将两个小传感器放在手中,向观众展示着“透明电网”的未来。

9月6日,作为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创新”为主题,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吸引了8名院士级专家参与,李立浧是来到现场的院士之一。

这场论坛高手云集,全是行业资深专家。他们紧扣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的创新和转型,探讨中国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和新型的电力系统。

>>专家阵容强大

院士、校长云集 热议“碳中和”与“能源转型”

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我国已向世界宣布,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想达成目标并不容易。“碳中和”“能源转型”无疑是本次活动的热词,这场活动专家云集,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智慧的碰撞,探讨未来的能源世界。

这些“大咖”中不乏院士级别的专家。据悉,除了40余名大学校长、教授、专家和领军企业家的重量级嘉宾,本次活动吸引了8名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丹尼尔·科曼 (Dan Kammen),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侯正猛,欧洲科学院院士郭正晓等。

根据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的安排,在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举办之后,从9月6日至8日,聚焦“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与创新”主题,还将有6场分论坛在成都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 美国加州前州长、美国好莱坞演员阿诺·施瓦辛格也通过视频向论坛投来关注。“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威胁到了我们的未来和儿童的未来。”他说,我们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企业的事情,政府的事情或其他人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实践,社会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院士观点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

让煤炭成为清洁能源 实现无碳排放

谢和平院士在演讲中提出,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用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的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

任何化石能源的发电利用都免不了有碳排放,但能否有一种方法彻底解决化石燃料如煤炭发电的碳排放,将煤炭也变成清洁能源?

据他介绍,其团队提出并正在探索攻关的零碳排放直接煤固体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将可能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核心技术原理是煤炭不通过燃烧,通过透氧膜后与氧离子直接结合,释放电子,产生电能,并在体系内原位将产生的CO进行催化、矿化转化,实现零碳排放的新型煤炭发电技术(零碳排放能源)。

该新技术体系有望能够在未来颠覆现有燃煤电厂IGCC发电方式,煤可通过零碳排放直接煤固体燃料电池发电。完全破解煤炭发电的碳排放问题,使煤从本质上成为清洁能源,真正实现无碳排放的煤炭发电技术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透明电网”的未来 社会能源形成一个大系统

“透明电网”的概念是李立浧提出的。什么是“透明电网”?李立浧用导航系统形容。

“通过导航,我们开车能知道路线,路况、到达时间等信息,未来,我们的电网就如导航一样,能显示电力系统的状态。”他举例说,如果用户自己家装了光伏发电,有储能系统,也能通过透明电网进行利用。此外,电流能否通过,给千家万户通电可不可靠……这些信息全部可显示在透明电网中。社会能源形成一个大系统。

李立浧致力于研究的“透明电网”已经开始出成果。他现场展示的“小微智能传感器”,集成导线温度、振动、环境温湿度、气压、海拔、可见光图像、红外图像、电流等物理量新型输电线路传感装备,实现了输电线路实时全景监测。此外,在变压器内部也可以植入智能机器人,自动巡检变压器。

“所有的能源基本上最终要以电力的形式为大众所使用,依靠电力系统才能实现能源转型,我相信未来透明电力系统肯定能实现。”他表示,电力系统的核心是电网,电网的透明化才能支持信息电力系统,才能实现碳中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