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家住贵阳市宝山南路的吴奶奶带着3岁小孙子在家门口街道旁散步,看着小孙子迈着不稳的步伐在树荫下玩耍的样子,吴奶奶开心地笑了。
“我们家住在这附近有十年了,街道两边的大树一直都在,不论是春天还是夏天,只要往这林荫底下一待,不仅凉快,心也静下来了。”吴奶奶说。
贵阳市宝山北路。
宝山路的法国梧桐树,栽植于20世纪50年代,当年种下的近1000棵树苗,如今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伸展的枝干为城市居民撑起了绿伞,在树荫的斑驳里行走,清爽绿意沁人心脾。
在贵阳,在高厦林立间和车流不息中隐藏的无数“小森林”,不仅构筑起满城皆“绿”的最美风景线,也述说着这座城市生态优先、逐绿而行的发展理念。
说起城市绿化的变迁,贵阳市城市绿化服务中心研究员陈振声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时,贵阳市区的道路绿化,主要集中在几条城市主干道,绿化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在绿化管护上也相对简单。”陈振声说,在1995年以前,贵阳市主栽树木大多是雪松、银杏、桂花、樱花等树种,道路绿化主要集中在中华路、遵义路、延安路、瑞金路等,绿化建设主要为道路行道树、中分带及道旁绿化、环岛绿化等,植物种植较为单一。其次是春雷广场(现更名为筑城广场)和节点绿化。节点绿化的植物种类相对道路绿化要丰富得多,但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尚未达到。
“十二五”期间,为发挥贵阳市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彰显山水城市特点,实现中心城区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贵阳市进行第二次《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及启动“千园之城”建设任务。
“当时主要是为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通过建设大、中、小、微公园,形成一个以公园为节点,绿带相连的环境,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目标,以显山、露水、通绿、布园为策略,形成青山绿水,林城相融,公园镶嵌,生态筑城的公园城市绿地系统。”陈振声说,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市的绿地规模、绿化品质也逐步提升,建成区范围也从城市主干道延伸至六个区,截至2021年,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4312公顷,绿道长度1063.63公里。
绵延生长的“城市森林”如同绿肺中的大小血管,为居民提供更广阔的亲绿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
初夏的阳光透过金阳南路两旁参天的香樟树,洒下斑驳树影,不少市民正在绿化带边休憩下棋。
贵阳市金阳南路。
我是三年前搬到这里,当时正是看中了这片满眼皆绿的环境。”正在树下乘凉的张先生一边下棋一边告诉记者,只要不下雨,自己与邻居便经常相约小公园散步下棋。
“沿着金阳南路延伸出去的是整个金阳大道的城市绿化。”陈振声介绍,2001年初,金阳大道作为一级道路进行设计规划。要求景观同步建设,打造城中有树,景中有人的城市绿化。“当时成立了工作专班对绿化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养护。按照道旁木变行道树、慢车绿化带、中分带绿化的宗旨进行园林布局。”
如今,绿荫长廊下人车川流不息,周边居民推窗见绿。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贵阳的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城市绿化十分注重功能性,不仅能够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供行人乘凉休憩,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让老百姓(35.700, -0.17, -0.47%)从城市绿化建设中不断增强幸福感。”陈振声说。
编辑 | 赵子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