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尔汗盐湖,一艘艘采集光卤石的采盐船在盐田上游弋作业,将原料源源不断地输送进生产车间。与以往不同,从今年5月起,随着“5G+采盐船自动控制”系统试点投入运行,这些采盐船中,有2艘实现了精确远程操控和无人值守。
“通过5G+智慧采盐,不仅减少了采盐船的人员配比、提高了采盐作业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采收效率。”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盐湖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贠红卫说,盐湖产业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
2021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将《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作为青海省“揭榜挂帅”的首个项目。不到半年,这一项目完成从发榜、论证到揭榜的顺利落地。
事实上,于青海盐湖产业转型而言,2021年,远不止单纯技术创新,更像一场全新产业架构重塑和发展理念的升华。
2021年,青海省政府联合工信部印发《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据此,聚焦钾肥主业、立足生态盐湖,“盐湖股份”扛起了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大旗。“盐湖股份”恢复上市后的三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7.99亿元,净利润37.15亿元,同比增长75.41%。
“盐湖股份”的嬗变,折射出一年来青海国企国资正在经历艰难变革,也预示着青海优势特色产业值得期待的前景。
青海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田勇介绍,立足青海生态地位和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在青海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推动国有资本整合资源、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是两大最难也最为关键的任务。
“以科技支撑促进资源开发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转变,以科技支撑企业向高效率、低排放转型,是必然选择。”田勇说,与此同时,紧跟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四地”定位,参与其中、融入其中甚至成为龙头,是青海国资国企进行深化改革和寻求绿色转型的方向。
俗话说“船大掉头难”。青海国资国企产业结构长期偏重,重化工业占比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让青海的国资国企改革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可贵的是,在2021年,青海改革步伐更加坚定。
这一年,青海国资国企改革以笃定的绿色转型信念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推动当地国有资本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参与和融入绿色有机农牧业产业、文化旅游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使当地国资国企在特色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