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产业 >绿产分析 > 详情
十四五规划产业投资机会分析:智能革命与内外循环
  • 作者:国信证券
  • 发布时间:2020-11-26 20:42:22
  • 404次

本文通过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旨在进一步挖掘分析“十四五”规划下 的重点投资机会。我们认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意见下,科技创新、 数字升级、能源变革、经济安全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机会。

一、科技创新:构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是当前最 大的共识。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转变发 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 关口的迫切要求。新旧动能的迭代与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根本还要靠科技创新,我们认为科技创新将是十四五 规划的政策主线之一。

政策解读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 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此外,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还提出,要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发力,坚持创新 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具体要点中,“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要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 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 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 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 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要深化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 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在完 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 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 体化配置。

1、半导体芯片:打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控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 科技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 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进而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受益于逆周期投资和国家战略支持,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配套地方资本的投入,预计未来几年集成电 路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集成电路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从 2015 年开始以来,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 政策就已陆续出台,当前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是最大共识。2018 年 11 月 5 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重大改革 举措着力于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2020 年 8 月 4 日,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政策》。政策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 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措施,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大 力培育集成电路领域和软件领域企业。加强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 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支持产教融合发展。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大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规 范产业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我国集成电路需求旺盛,受益于逆周期投资和国家战略支持,随着国家集成电 路产业投资基金、配套地方资本以及资本市场的广泛参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 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市场规模测算

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 3055 亿美元,远超原油 2387 亿美元的进口金额。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需求旺盛,设计、制造环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中美 贸易战之后,国家层面对半导体的重视程度提高,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将会进一 步享受政策红利。另外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巨大动力,人工 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将会继续带动国内集成电路销售增速超过 GDP 增速。我们预计半导体全部国产化将使 GDP 总额增加约 3.2%。

重点受益领域

集成电路产业链可以分为主产业链和支撑产业链,其中主产业链包括 IC 设计、 IC 制造和 IC封装测试等环节,而支撑产业链主要指的是为设计环节服务的 EDA 工具和 IP 核以及为制造和封测环节服务的材料和设备。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 产业实现 7562 亿元的产值规模,其中,设计业占比 40.5%、制造业占比 28.4%、 封测业占比 31.1%,各环节比例逐步从过去“大封测、小制造、小设计”,到现 在的“大设计、中封测、中制造”的方向演进。

在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实现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的技术提升,是推动整体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为了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努力实现自主可控, 我国将加大对集成电路高端制程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以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 高端国产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同时我国将聚焦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 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 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且在先进存储、先进计算、先进制造、高端封装测 试、关键装备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结合行业特点推动各类创新平 台建设。目前半导体领域的部分核心设备仍然被海外厂商所垄断,国内设备厂 家在单晶炉、刻蚀、沉积、划片、减薄等环节实现逐步突破,但仍有多个中高 端产业链环节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是振兴中国半导体产业 的重要步骤。未来大量晶圆厂及产线的新建将拉动国产设备近千亿规模的市场 需求。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结合工程师红利、政策资金支持,中国半导体设 备产业将重点受益。

投资机会

在全球政治形势晦暗不明的当前,国务院加大力度对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的扶 持政策,进一步显现中国集成电路的崛起重要战略意义。以晶圆制造为核心的 技术提升,是推动整体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升级的关键。随着中芯国际 14nm 量产,并追赶研发 7nm 制程,国产半导体有望逐步实现升级。由中芯国际、合 肥长鑫以及长江存储等国产晶圆制造崛起而带来的行业整体产业链配套崛起存 在广阔投资机会。重点推荐芯片设计、材料、制造设备、晶圆制造以及封装测 试等环节优质龙头公司。

2、人工智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社会热点事件引发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巨大 关注。人工智能作为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革命性通用技术,为全球 经济提供新动力。在技术落地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司需求存在一些差距。 随着经验积累、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人工智能未来有望在更多的行业落地, 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投资机会。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两度提及人工智能。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表述中, 提到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 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 技项目。在建议稿中,人工智能排在重要前沿领域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述中,提到要推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 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里着重突出要将先进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在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方面具有广阔潜力。随着人 工智能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人工智能的战略重要性已经成为各国共识,全球主 要国家也都在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支持和投入。2015 年以来我国关于支持人 工智能发展的政策也在不断落地。

人工智能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0 年达到 68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 58.7%, 而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也将在 2020 年达到 7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 35.7%。

根据德勤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预测,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驱动 的相关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6.4 万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超过 21%。从 行业分布看,制造业、通信业、自然资源与材料业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市场规模 最大的行业,预计 2030 年分别达到整体市场规模的 16%、16%、14%。庞大 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管理、智能工厂、智能物流 等全方位智能化,因而制造业也是其中增速最快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概念从 1956 年提出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基于算法、计算 力、大数据三大基础技术的突破,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从 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而带来巨大的商业潜力和投资价值。在人工智能的 典型应用产业中,安防、金融、零售、交通、医疗健康、制造等行业受益明显。

安防行业一直围绕着视频监控在不断改革升级,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取得突破, 安防行业迅速向智能化前进。金融行业拥有良好的数据积累,在自动化的工作流与相关技术的运用上有不错的成效,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零售行业在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组织结构方面均有一定基础。交通 行业则在组织基础与人工智能应用基础上优势明显,并已经开始布局自动驾驶 技术。医疗健康行业拥有多年的医疗数据积累与流程化的数据使用过程,因此 在数据与技术基础上有着很强的优势。制造行业虽然在组织机构上的基础相对 薄弱,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数据积累以及自动化的工作流,为人工智能技术的 介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铺垫。

人工智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提升劳动效率、降低产品 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疲软 的全球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提升了全球 GDP 的增长速度。从投资角度来看, 当前时点建议重点关注容易落地、产业渗透率更高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行业。 短期内无人驾驶、机器人、新零售、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未来发展与人工智能技 术较为贴合,存在广阔的投资机会。

3、大数据、云计算:算力提升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早期的云计算是一种工具,通过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提供计算、存储、网络 等资源,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企业和社会经济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云服务的算力像“水力”、“电力”一样 作为基础设施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云计算将 ICT 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大大 提升运维效率,同时还可在电价较低区域部署,具有初始成本低,部署较快, 后续随着工作负荷加大扩容十分方便的优点,可以较好解决客户需求。

目前云计算已经全面进入新时代,从资源服务向能力服务转型、向产业深耕。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系列的技术互相耦合,云计算提供对海量数据 的强大计算、存储能力,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进行训练、推理 和预测,大数据又为人工智能的训练、推理和预测提供了海量的运算和测试数 据集。现在的云计算边界持续拓展,支撑周围的世界进行数字化,使得实体经 济与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合,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

本次“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没有明确出现云计算这一字段,我们预计在明年的 “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里将会对云计算的未来发展作出 更多规划。本次“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相关的内容有,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 设的表述中,提到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大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云计算基础设施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计算可以分为三层,底层是基础设施(IaaS)、中间层是平台层(PaaS)、上 层是应用层(SaaS)。SaaS 是云办公主要应用方式,从办公产品角度来看,主 要集中在协同管理、协作文档、ERP、CRM 等几大类。目前 SaaS 企业服务在 一级市场投资火热,二级市场主要以传统软件厂商向 SaaS 化转型为主。PaaS 层主要是数据库和中间件等通用系统软件服务商。IaaS 层包括主流公有云、私 有云服务商以及相关的 IDC、服务器、其他 IT 设备等供应商。

市场规模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速,当前依然是以 IaaS 为主。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8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达到 962.8 亿元,同比增长 39.2%。在市场结构上,我 国私有云仍占据主要份额,2018 年私有云市场达到 525 亿元,同比增长 23.1%; 公有云市场达到 437 亿元,增速达到 65.2%。预计未来云计算市场仍能保持 30%以上的增速,且公有云将逐步超过私有云市场。从公有云结构来看,目前市场 仍以 IaaS 为主,2018 年市场达到 270.4 亿元,而 SaaS 只有 145.2 亿元。相 比较美国成熟的 SaaS 市场,我国 SaaS 应用仍处于开拓期,暂未能形成规模。 我国云计算市场发展仍落后于美国 3 年时间左右,预计仍能保持高速发展。

目前云计算已经是市场和业界共同公认的 IT 最确定性发展方向,从 SaaS 到 IaaS 均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推荐协同办公、在线文档、视频会议等 SaaS 应用 服务商,以及 IaaS 层的 IDC 和服务器厂商。

SaaS 在线云办公:云服务意识广泛接受,国内 SaaS 产业有望再上台阶。疫情 下,全民在家办公,开工第一天众多视频会议需求直接让钉钉和企业微信崩溃; 众多厂商也免费开放了其云办公产品,协同办公、在线文档、视频会议等“在 线云”办公产品被广泛使用,云服务渗透率有望上一个新台阶。建议重点关注 协同办公、在线文档、视频会议等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IaaS 云基础设施:国内 IT 基建依然不足,资本开支预示硬件景气度回升。全民 在线办公下,钉钉、企业微信、金山等均对服务器资源大幅扩容,显示了我国 对云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近期国内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均出现回升,行业有 望迎来拐点。云计算重回高投入,对 IT“基建”拉动显著,必然带来上游 IDC 和服务器的高增长。从 IDC 发展来看,行业对能耗等要求逐步提高,市场对一线 城市 IDC 需求旺盛,厂商的进入门槛有所提升。因此掌握一线城市资源,且能耗 管理技术优秀的大型数据中心将获得未来更多资源空间。服务器行业增速与云巨头 资本开支增速相关性较强,凭借近年来我国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发展,我国服务器厂 商全球份额持续提升。从服务器业务属性来看,我国成为产业主导将是大势所趋。 建议积极关注 IDC、服务器厂商。

二、数字升级:推动产业体系全方位升级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兴经济形态。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受到严峻考验。云办公、线上经营、线 上教育、智能化制造、无接触生产等数字化时代新产品脱颖而出,取得了爆发 式增长。数字化全面加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习惯、社会 治理。未来社会数字化将成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 荼,创新与守成、垄断与颠覆,都将可能因数字化而改变。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 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 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 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 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 制定。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关注点。数字经济自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 出现开始,至今累计 3 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 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 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 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全面推进“互联网+”意味着数字经济的边界不断向外延伸,数字经济将在“十 四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从早期包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方 面内容,不断向外延伸,现已包括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等新形态。产业数 字化意味着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将传统经济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 经济和传统经济的融合发展。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 先导产业。为数字经济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实现经济价值。 数字化治理充分发挥和利用智能管理的优势,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 代化。数据价值化意味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开始向生产要素形态演进, 数据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数字经济的浪潮来势汹涌,应当抓住机会,加快 数字产业的布局,形成发展的新优势。

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 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 年)》显示,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 到 35.8 万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从 2014 年的 26.1%上升到 2019 年的 36.2%。据测算,未来五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 15%左右,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 80 万亿元;到 2030 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将有望 突破百万亿元。数字经济受到广泛重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体系数 字化升级成为经济政策的关注点,数字经济正迎来黄金机遇期。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助力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今年在疫情击下,全球经济增长大幅受挫,聚焦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建设应运而出, 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的内容来看,我们认为在生产端建设制造强国、在消费端 扩大内需等双循环政策主线仍将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数字化推动产业体系全面升 级,将在生产端、消费端全面改造现有生产及生活方式。

1、生产端:数字化改造制造业

中国目前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等数字化服务业领域保持全球领先,不过在制 造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战略,要 求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目的是鼓励制造 业尽快实现转型,实现生产乃至整条供应链的数字化。我们以制造业数字化改 造的重要环节—工业机器人为例,分析数字化对制造业的影响。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分析数字化对制造业影响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大背景下,机器取代人力的性价比 优势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带来自动化普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 经之路。

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移动或固定式的操作机,可 对三个或三个以上轴进行编程,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 为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整机制造,下游为系统集成。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 主要包括伺服系统、减速器和控制器等,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 70%左右。减速 器、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及控制器直接决定工业机器人的性 能、可靠性和负荷能力,对机器人整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游是工业机器 人整机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整机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重点解决机械防护、 精度补偿、机械刚度优化等机械问题,结合动力学控制算法实现各项性能指标, 针对行业和应用场景开发机器人编程环境和工艺包以满足功能需求。下游面向 终端用户及市场应用,包括系统集成、销售代理、本地合作、工业机器人租赁、 工业机器人培训等第三方服务。

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仅 30%,亟待核心技术突破。目前,核心技术 瓶颈是国产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分产业链各环节来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国产控 制器和伺服系统在性能上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差距,减速器方面谐波减速器已实现 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但 RV 减速器仍依赖进口。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国产品牌 在机器人优化设计等核心技术方面仍有待突破。下游系统集成,面向汽车行业高端 系统集成技术如动力总成、车身制造、总装设备、柔性冲压、高效精冲、高端涂装 线等技术有待国产品牌突破。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享受行业成长和进口替代双重逻辑的成长行业,制造升级的根基 在于自动化的普及,自动化的基本环节是机器人渗透率的提升,机器换人在制造环 节势不可挡,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进口替代产业化机会近在咫尺,行业当前也处 于周期底部景气反弹上行期。

根据 IFR 统计,2018 年全球/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42.23/15.40 万台,中国市场 占比约 1/3,为全球第一大市场,IFR 预计 2020 年全球/中国工业机器人整机与 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 651/198 亿美元。外资品牌依托在核心零部件优势占领 全球市场,四大家族(库卡、ABB、安川、发那科)全球市占率过半;中国工 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国产化率仅 30%,占比仍然较低。

按应用下游领域划分,工业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汽车工业、3C、金属加工、化工 橡胶塑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以汽车和 3C 工业为主。2017 年全球工业机 器人在汽车/3C 行业中占比分别 32.90%/30.50%,合计占比超过 60%。汽车工 业目前是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最广、应用标准最高、应用成熟度最好的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步拓展至通用工业领域, 其中以 3C 电子自动化应用较为成熟,金属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领域工业 机器人的使用密度逐渐提升。

从投资主线的角度,建议关注拥有核心技术、集成能力及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 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我们持续看好 4 个方向:1、商业模式好、增长空间大的 检测服务公司。2、处于成长阶段或高景气度的上游核心零部件公司,例如激光 行业、液压件行业、线性驱动行业重、两机叶片行业、高端密封件行业重等。3、 处于成长阶段或高景气度的产品型公司,例如工程机械行业、叉车行业、手工 具行业、泵阀行业等。4、景气度高的专用装备行业,例如半导体装备行业、锂 电装备行业、光伏装备行业。

2、消费端:数字化改变生活方式

近年来,普通消费者越来越感受到数字化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早在 20 世纪,“万物互联互通”就已成为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梦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 济的发展,梦想逐渐成为现实。物联网从无到有,逐渐走入家家户户,与人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开始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智能家居行业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智能家居落地和应用开始的比较早,目前已具有基础的技术能力和发展 模式。

智能家居以住宅为主体,综合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 等技术, 使家居设备具有集中管理、远程控制、互联互通、自主学习等功能,创造舒适 便捷的居住环境。目前已经历以单品终端为主的智能家居互联网时代,以多终 端协作连接为主的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以家居体验一体化为主的智能家 居物联网时代。

传统的家电行业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不断升级改造,已陆续向为智 能家居行业拓展。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消费升级等诸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下, 智能家居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智能家居可分为六大品类,包括智能家电、智能 安防、智能家庭娱乐、智能光感、智能连接控制、智能家庭能源管理等类别。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场景化特征突出,品类不断丰富,市 场迅速扩大,未来发展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智能家居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升级改造的特色行业。智 能家居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一项新兴产业,政策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早在“十二五”时期中就已出现,2018 年国务 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能力的若干意见》 鼓励适应消费升级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2020 年新基 建政策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向传统产业渗透。5G、人工智能、边缘 计算等技术对智能家居行业有深度渗透作用。5G 让智能家居产品实时在线、人 工智能让服务更加满足人的期待、边缘计算让反馈更加及时,智能家居行业受 益于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

中国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高达千亿数量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迅速。 据 Statista 数据测算,中国智能家居 2019 年市场规模约为 3728 亿元,预计 2025 年突破 8000 亿元。从 2019 年中国各细分市场规模看,家电行业由于传统市场 规模大、智能化发展早且渗透率高,所以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规模最大,达 2822 亿元。智能连接控制和智能家庭安防市场规模分别位于二、三位,为 364 亿元 和 186 亿元,智能家庭娱乐和智能光感市场规模分别为 180 亿元和 99 亿元, 智能家庭能源管理市场规模最小,为 78 亿元。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技术的进步,智能家居现已成为数字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作为满足人民对于 美好生活追求的创新产品,智能家居正在成为下一个值得投资的风口。受益于 智能家居行业的迅速发展,智能家居产业链存在广阔投资机会。上游有软件服 务供应商和硬件供应商。软件方面包括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语音、机器视 觉、生物识别等AI技术服务商和提供支撑底层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器技术、 通信技术的运营商。硬件方面包括芯片、传感器、面板、电源等元器件供应商 和通讯模块、智能控制器等中间件供应商。下游渠道包括提供智能家用终端产 品的全屋智能厂商以及终端产品厂商等。分别面向 B 端、C 端客户销售产品或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三、能源变革:推动能源清洁安全高效利用

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我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面临诸 多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模式亟待转型,煤炭消费比例 过高造成难以遏制的碳排放量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存在能源安全隐忧; 与此同时,我们欣喜的见证了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卓越发展成果, 具备完全平价的大规模开发能力。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 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 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通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四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展望未来,清洁能源产业仍将是我国能源发展主方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 水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增速将继续领先。清洁能源已是新经济增长点, 关乎未来发展主动权、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

能源供需情况现状

我国是全球能源第一消费大国,2019 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48.6 亿吨标准煤, 占全球的 24%;原油消费量保持 6.8%的高速增长,天然气消费量增长 8.6%, 电力消费量增长 4.5%。2010-2019 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2019 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8%(-1.5 ppt.);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 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23.4%(+1.3 ppt.) 。

由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我国不仅碳排放量高居全球第一,而且排放量仍在以 领先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速度增长。通过近些年节能减排的努力和发展非化 石能源的举措,我国单位 GDP 的碳排放强度已经有明显下降,2018 年比 2005 年下降 45.8%。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积极履行在建设可持续 发展国际社会的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认真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 化的国家战略。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了重大成效,坚决打赢蓝天保 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等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大气 污染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的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此同时, 我国在节能降耗减排取得突出成效。2019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1%, 比 2015 年累计下降 18.4%。2016-2019 年,全国单位 GDP 能耗累计降低 13.2%, 累计节能约 6.5 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4 亿吨。2019 年, 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 15.3%,提前完成了 2020 年规划目标。

实现能源转型的路径

一是大规模开发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除分布式发电以及风电的行政障碍。 二是严格推行减煤措施。三是能源消费终端提升综合用能效率,推进工业与交通领 域的再电气化,促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四是确保电力部门改革中的关键参与方作为 主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电网公司需要制定新时代下的输电方案,可提供适 当的市场激励对各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公平博弈至关重要。五是调动电力系统负荷侧 响应机制,提升系统灵活性。六是进一步出台碳税以及碳交易底价政策,在其他行 业如工业领域推行碳市场,对能源部门实行严格的碳排放限额。有效的碳定价机制 可以将碳排放成本纳入到电力成本之中,确保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公平竞争。

1、新能源:风电、光伏从补贴走入平价时代

“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因此对非化石能源的需求形 成每年超过上万亿千瓦时的电力缺口。由于我国水电资源与核电开发进度受到 客观条件的约束,主要电力供给的增量只能依靠光伏与风电新增在装机的补充。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 海洋装备等产业。

展望“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补贴时代走入平价时代,开发规模将 提升至新的台阶。预期风电和光伏的合计年均新增装机将提升至接近 100GW 左右,保证新能源市场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稳步增长。储能将在“十四五” 期间深度参与新能源的发展,光储结合的新模式将正式打开平价户用市场。

我们估算“十四五”期间,光伏与风电每年新增装机需要分别达到 60-90GW 和 25-37GW,合计建设规模达到 85-127GW,远超“十三五”期间 66GW 的均值。 2026-2035 年期间,我国光伏与风电的年均装机容量可达 210/89GW,再上一 个飞跃的台阶。展望远期,我国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持续降低化石能源 消费比例,新能源将迎来长达 30 年发展周期。由于光伏可以很好的靠近负荷中 心进行分布式发展,预期未来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量供给中 60%为光伏,40%为风电提供,预计 2025/2035 年/2050 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可达 688/2785/4014 GW,风电累计装机可达到 427/1321/1846 GW。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将进入加速上行拐点,目前产业链产 能接近饱和,龙头企业仍需加速扩产以满足高速增长的下游需求。

风电方面,预计国产优质大部件制造商有望明显受益。海上风电和陆上大型化 机组渗透率快速提升,零部件市场国际化前景明朗。欧洲进入海上风电平价高 速增长期,对中国供应链产能形成高度依赖。陆上风机全面进入 4MW+时代, 大机型配套零部件技术门槛高,市场格局集中,专注海上或大机型的国产优质 大部件制造商有望顺势提高海外市场份额,最终从中国第一走向世界单项冠军。 预计降本领先者将明显受益。进入“十四五”期间,在地方补贴接力海上风电 补贴政策的前提下,国内风电行业每年新增装机仍然维持在 25-30GW 左右。 同时机组大型化趋势将显著提升设备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产业盈利能力,降 低风电度电成本。

光伏方面,光伏技术路径丰富且多样,而落地需靠设备商变现。光伏行业之所 以可以享受较高估值,一方面是因为光伏行业长期拥有景气的下游需求,光伏 渗透率提高永远值得想象;另一方面,则是光伏行业拥有完整的、多样的、可 见的成本降低路线图,此路线图为下游需求提供进一步强有力的保障,相关环 节的制造商将受益于新产品订单的释放。

2、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浪潮加速推进

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 年)》,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及发展愿景,要求提高技术创新能 力,规划要求:1、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 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 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2、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 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 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3、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 域国际合作。4、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 年起,国 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 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此 外,“十四五”规划建议还提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 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 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发布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重磅推出。这是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文件后的 又一具备重要意义的产业指引政策。该政策指出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基本原则遵循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开放发展”,该政策在销量占比、技术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行业标准等多个层面给予新能源行业产业引导。

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 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有利于 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 场竞争力,一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量”提供了参考依据: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20%左右,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 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另一 方面也对发展的“质”提出了要求:包括研发布局、攻关核心技术以及加强跨 界以及国际合作、加大充换电、加氢等公共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4.29%(2020 年 1-10 月),距离《规划》中规 划的 2025 年 20%销量占比相距甚远,后期成长空间巨大。根据中汽协数据统 计,截至 2020 年 9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73.38 万台,同比下降 15.89%。 过去“补贴退坡+爆款车型断档”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政策规划来看,《规划》规划要求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 20%(此前 意见稿为 25%,有所降低),预计需达到约 480 万辆,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技术路线图 2.0”更是对 2035 年提出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各占 50%, 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的目标,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尚处在初始阶段。

我国电动车行业正逐步从政策市场向消费市场转变,本质是新能源汽车现象级 产品频现。自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波动性 与补贴政策出台以及实施周期基本吻合,过去行业主要的驱动力仍在于传统限 牌、限行和营运等刚性需求与新车型带来的纯市场需求的叠加,同时叠加对新 补贴政策预期的提前布局。伴随财政补贴政策逐步退出以及纯消费市场的兴起, 预计行业政策周期性波动将会逐步减弱。预计整车、零部件、基础设施建设等 领域重点受益。

整车层面: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 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 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 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关键零部件层面: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 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 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下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 联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等技术 瓶颈,为整车集成创新提供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规划强调加强充换电、加氢站建设,同时推动智能路网设 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里面持续提到了换电模式和加氢站。此外还强调持续推进智能 路网设施建设,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建设、交通标志标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 高精度定位领域应用等智能化相关基础设施。

在能源消费侧,为了尽早降低对原油的依赖和控制碳排放,我国新能源车对传 统燃油车的替代需要尽快提速。“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车年销量将从 2019 年的 120 万辆增长到 2025 年年销售量达到 480 万辆,同时充电桩保有量也需要从 2020 年的 138 万个增长到 2000 万个。这将带动包括造车新势力、锂电产业链、 智能配电网乃至电化学储能等一系列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发展。推荐技术研 发和产能布局上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目前行业有两条相对明确的主线:第 一,伴随国内市场特斯拉 model3、比亚迪汉、小鹏 P7 等热销车型放量以及支 持政策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呈现产销两旺趋势,部分环节开启涨价模式,产业 链三季度业绩预期环比有明显改善,部分环节(如电解液溶剂、六氟磷酸锂、 锂电铜箔)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行业龙头受益于集中度提升以及大客户放量趋 势;第二,海外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从落地到放量,各环节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 龙头将优先受益。

四、经济安全:应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 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 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 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 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 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在加强经济安全的大背景下,可以关注能源安全、粮 食安全、金融安全等主线中的投资机会。

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 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 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 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能源安全现状

我国能源方面存在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匮乏、能源供需逆向布局、原 油对外依存度剧升等特点。

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 家之一,煤炭消费量极其巨大。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廉价的能 源。2017 年,按热值计算我国发电用煤市场价为汽油零售价的 13%,为民用 天然气的 39%,为民用电的 17%。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偏爱煤炭,助推惊 人的煤炭消费量居高难下。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2017 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 储量只有 2.56 吨,天然气 3971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 7.8%和 15.3%。

能源供需逆向布局。我国煤炭储量 2/3 集中在华北和西北,石油可采储量 60% 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天然气可采储量 65%,集中在西北和西南,经济可开发水 能资源 80%集中在西南和中南。能源供需逆向布局,形成大量的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对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 有很大影响。

原油对外依存度剧升。近几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剧升,从2000年的26.4% 升至 80%,并且 42%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中国已经成为对中东石油依赖最 大的国家,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高企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意味着更大的供应风 险、价格风险以及地缘政治风险。 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面临能源安全风险比较突出、化石能源占比过重、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存在 短板等问题。

能源安全风险比较突出。海上通道占我国油气进口总量的 80%左右,安全风险比 较突出。当前,我国油气进口量不断上升,国际经济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多变,我国 获取能源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我国需要提升油气核心和底线需求保障能力。 在供给侧,要加大油气开采产量;在消费侧,要加快成品油替代,推广新能源汽车。

化石能源占比过重。根据 IMF 和 BP 的数据,2017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 262 吨标准煤/百万美元,显著高于 180 的全球均值,在主要国家中仅次于印度,与美 国的 115 和德国的 96 拉开明显差距,我国能源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 2010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 CO2 排放国,2019 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达到 7.0 吨,高于 4.5 的全球均值。我国高耗能行业集中度很低,这是工业部门能效低、 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存在短板。我国部分关键技术依然受限,芯片、软件、控制系统 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突出。

1、粮食安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 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 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 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 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 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 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 全战略,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战略 方针,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 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 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 95%以上。“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 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粮食供给充裕,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完全有能力保障口粮安全,但粮食安全问题依 然严峻,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抗风险能力和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受新冠肺 炎疫情、非洲猪瘟、病虫害事件、洪涝干旱灾害等影响,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市场 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我国粮食海外贸易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

粮食产业发展特征

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呈现出供需结构变化、缺乏国际话语权、新经营主体成长 缓慢、资源消耗率较高等特点。

供需结构变化。随着城镇化加速,口粮消费整体下降,但由于肉蛋奶等农产品 消费增长,饲料粮需求增加。此外,富硒、富锌等新型健康类粮食以及宠物类、 定制类粮食需求上涨。新时代背景下需求结构的变化对粮食供给侧带来的更高 的要求。

缺乏国际话语权。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在保持主粮基本 自给的同时,也大量从国外进口调剂类粮食。2019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 1.06 亿吨,是世界粮食进口第一大国,特别是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 58.4%。 但我国目前没有取得与庞大消费市场相对应的贸易话语权,自主定价能力亟待 改善。

新经营主体成长缓慢。由于粮食生产成本高企,种粮收益不够支撑农民的消费 需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正在明显下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成长缓 慢。

资源消耗率较高。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 然在绿色农业政策指引下,资源消耗率较高的问题正在改善,但与国际先进水 平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应对措施

确保粮食安全是“十四五”时期的战略保障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效降低海外市场风险。 我国应当加强区域农业协作,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农产品治理工作。完善物 流、加工、分销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在全球主要农产品产区和货 运港口建立仓储物流设施,深度参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海外保障能 力。我国拥有全球人口最多的消费市场,要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农产品定价能力, 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积极应对国际风险。要扩大农产品进口的多元 化,既包括产地多元化也包括品种多元化,有效降低贸易风险。要鼓励中国企 业在“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下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投资,打造国际化合作的 产业链,建立更完善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2、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 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 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 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 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安全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十四五” 规划建议稿提出要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 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以及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一定的风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保险 业即将迎来大规模支出期,证券公司基础薄弱,外汇市场隐形外债等现象可能 存在影响金融安全的不良隐患。金融安全的建设,需要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制 度和金融安全网体系。

完善系统性分析风险制度。在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上,一方面需要强化对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将游离于监管框架以外的重要主体 纳入一致性监管。2020 年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 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国版的 TLAC 监管框架正式出台。该办法有利于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早制定规 划,采取综合措施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长远看,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管 理,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机制,对提高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 御能力、强化市场约束、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拓展商 业银行主动负债品种,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2020 年 9 月 13 日,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 入管理的决定》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将非金融主体发起 的金融控股公司纳入金融准入和监督管理体系,政策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准入 条件和持续监管要求,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了监管体系的完备性,守住不发生重 大风险的底线。

建设金融安全网体系。在建设金融安全网体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完善存款保 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存款人权益,从而稳定公众对银行体系 的信心,对于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较大程度 避免因为问题机构的退出和处置导致的风险外溢和系统性风险。中国的存款保 险制度在 2012 年开始前期研究,2012 年 7 月,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 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 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4 年 1 月,央行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015 年 5 月 1 日,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正式实施,各家银行向保险机构统一缴 纳保险费,一旦银行出现危机,保险机构将对存款人提供最高 50 万元的赔付额。 2019 年包商银行事件之后开始实质性运作,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2020 年 10 月 16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 进一步明确存款保险机构在金融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项职责,为存款保 险制度在“十四五”期间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存款保险制度 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减少社会震荡,对公众 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金融体系 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综合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十四五”规划大幕,参考“十三五” 规划期间的市场表现来看,相关政策受益板块往往存在主题性的投资机会,我 们认为聚焦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是十四五 规划的政策主线,可以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大数 据、云计算等行业,数字升级领域的机械、家电等制造业与可选消费行业,能 源变革领域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和经济安全领域的能源安全、粮 食安全、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市场投资机会。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信证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