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潘晓娟报道 6月2日上午,SNEC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正式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行业代表参加大会,共同就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十一科技董事长赵振元参与了大会“第十五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环节,并就“双碳目标下光伏行业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讨论。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市场广阔
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绿色、生态也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要解决碳排放问题,做好“减法”,通过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用是关键路径。
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是中央部委首次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定义为主体能源,其意义十分重大。光伏、风电被确立为主体能源,意味着其将享有与煤电相同的市场地位,未来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光伏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自从国家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后,新能源产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未来几十年,将会持续迎来新能源发展的高潮。
赵振元分析认为,想要抓住发展机遇,要深入了解与研究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包括开发、制造、使用、运行、服务、交易等全过程,争取在产业链中能够有所作为,争取在其中的一些细分领域取得领先的优势。当新能源的产业链的龙头当然是光荣的,但配套、配角工作同样不可少,也同样拥有广阔机遇。
赵振元表示,为了迎接双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未来双碳目标,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光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可能带来的风险。光伏现在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要分析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产业链不配套的新风险,避免危及难得的行业健康发展局面再次受到影响;二是土地资源的局限与光伏快速发展不匹配。由于光伏对土地资源需求较大,现在的光伏电站建设往往遇到土地难题,要研究如何克服光伏大规模化应用的课题,同时又要贯彻节约用地,要大力发展分布式;三是新技术出现可能带来的影响。新技术不断在出现,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但也要分析对光伏行业的影响,比如核聚变技术最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预测,2050年将实现首个核聚变电站的产生,开始实现核聚变氢能的商业规模化应用;四是海外。还要注意国外对我们新能源技术发展方面可能出现的限制问题以及疫情的不利影响。
清晰路径支持光伏产业精深发展
多年来,十一科技一直深耕光伏领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头企业之一,在2020年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营收60强排名30位。
近年来,十一科技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电子与新能源是十一科技发展的的双轮战略,以光伏发电的设计、开发、持有带动光伏发电的总包,保持十一科技在光伏发电设计与总包的领先地位。
转型十年来,十一科技光伏发电的增速于今年出现突变,预计光伏发电产业链将达到百亿的规模,首次与电子并驾齐驱,以后稳步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与此同时,十一科技将加强创新,力争用光伏树的新产品适应市场需要,成为城市建设新的选项。
此外,十一科技也在发力光伏产业研究,推动光伏产业更加精细化发展。本次上海SNEC展会开幕当天,在十一科技展台举办的“长三角BIPV研究院揭牌仪式暨CREC2021新闻发布会”上,由十一科技、中设国联、无锡尚德、上能电气、隆玛科技、友科太阳能6家单位发起的“长三角BIPV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在揭牌仪式上,以上6方企业签署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能源综合服务平台深度合作协议书》,将共同整合投资商、开发商、屋顶业主方,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融资、设计、建设、运维领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进一步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商业模式、金融模式三大创新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各方的市场扩张战略,提升竞争力,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为各方合作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规划在3年内实现至少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合作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打造国内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BIPV解决方案合作体系。
按照合作协议框架内容,6方将联合成立“长三角BIPV研究院”,在十一科技华东总部大厦挂牌设立“长三角BIPV研究院工程中心”,由无锡新能源商会秘书处进行组织协调,共同整合屋顶资源、金融平台及开发渠道,提供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屋面开发、投融资、设计、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次大会上,十一科技还与金盘科技、中环股份、CETC电科装备、中利腾晖、阳光电源、中来股份签署系列重大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年年开花今独艳,明年花开更红火”。本届盛会展出了中国新能源一系列最新技术,描绘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这是中国新能源界长期锲而不舍奋斗的结果。赵振元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度过在曲折中顽强生长的阶段,现在已是参天大树,担负着国家与人类神圣使命的完成。相信未来的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一定是国家能源主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