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之声 > 详情
清华大学刘滨:科技创新是解决碳中和的唯一出路 | 甲子光年
  • 作者:甲子光年
  • 发布时间:2021-04-28 23:55:16
  • 421次

作者 | 刘滨

编辑 | 徐文璞 刘景丰

以下为刘滨的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甲子引力科技创新大湾区论坛”,我今天有幸来到这里,都是因为一个原因——碳中和。

大家都知道,从去年“9·22”之后,因为中央高层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碳中和、两会第一次把碳中和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碳中和如何推进,终于把碳中和这件事活生生地推到了我们大家的面前,推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为什么“碳中和”?

碳中和这个概念虽然听着很新,但它就是产生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我们的团队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深耕30多年,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向大家阐述一个我特别想说的问题。碳中和这个概念非常热,大家对这个词有自己的理解。网上盛传的一张图中,所有的碳中和都会用一个天秤的形象展示给大家,大家就以为自己懂了,实际在这个天秤的展示当中,特别容易使人走入一个误区: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回我的碳排放指标,只要种棵树,平衡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就可以达到碳中和。

但事情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要说:碳中和的关键不在于中和。为什么?

大家知道,目前的碳吸收主要是靠森林碳汇,碳捕捉和碳利用。但我们要知道一个简单的数字,全球的森林覆盖面积目前只有31.2%,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因为火灾,因为人类的土地利用和砍伐。而且大家要知道,森林覆盖面积在地球上是有上限的,并不是可以无限种树。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利用,可以把一些碳排放埋存于地下,但这个技术带来一定的可能灾害性,还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所以地球实际能中和的碳是有限的。真正要做到碳中和,关键不在中和,而在于减排,就是少排放。

实际减少碳排放本身对于全球都是挑战,但对于中国又是一个更强的挑战。为什么?

中国的碳排放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排在全球第一,而且总量是遥遥领先的。我们的单位GDP排放虽然近年来经过努力一直在下降,但还是高于其他国家。人均排放上,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我们的人均排放并不高,但我们的总量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在这个情况下,大家要知道,中国的碳排放要做到达峰、中和,要比别的国家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达峰,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达峰,但美国2007年已经达峰,日本2013年已经达峰,而欧盟在1979年就已经达峰了,他们在走着一个漫长的平台期。他们要做到碳中和,实际是走一条平稳下降的道路,而中国要做到达峰,再迅速下降,达到碳中和,实际是一个陡上陡下的过程,相当于别人在闲庭信步,而我们要勇攀高峰,还要迎来极速下降,这对中国的挑战是巨大的。

根据清华大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对这个挑战,我这里列出了供给侧、需求侧目前的低碳技术。这些技术大家都耳熟能详,碳中和的概念出来以后,大家都在热炒这些技术。但我要说,这些技术都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创新、发现的。

这就迎合了今天会议的主题,“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达到碳中和,科技创新是解决碳中和的唯一出路”。

我在这里还要说,经过我们的模型测算,把全球的温升控制到2℃以内,中国到2050年要有100万亿的新增投资,才能支撑这个低碳发展之路。而要达到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目标,中国要有138万亿的新增投资支撑未来的发展。

所以碳中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这个机遇不仅仅是在技术创新上,还有发展模式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创新。

最后,我们在80年代很难想象科技发展带来的今天的生活方式。2060年碳中和,距今天恰恰也是40年,我相信这未来的40年,科技的进步一定会比前40年的进步更快。我相信未来的40年会展示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科技创新会引领我们探索出更加高质量、更环保、可持续的人类的光明未来。

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