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动态 > 详情
绿色发展要闻丨一切从精准出发——来自武陵山区的脱贫答卷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发布时间:2021-02-17 20:52:59
  • 577次

“春节前卖出去18只羊,兜里就多了4万多元,圈里还有40多只羊……”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麻溪口村,64岁的脱贫户唐显改仔细算了一笔去年的收入账。
一年收入比一年高,在这个春节里,唐显改心里愈发踏实了。他说,春节过后,他要新建两个羊圈,再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只,争取成为村里的养羊大户。
麻溪口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这里群山环绕,满山都是靠打雷下雨才能有收成的“雷公田”,全村仅有沿着沅江一条细窄的“平原带”。耕种不易,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成了村里的“主力军”。
改变始于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了“精准”新阶段。
带着资金技术和市场理念,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麻溪口村。迷迭香、杜仲等中药材被种植在曾经的荒坡上,这里产出的优质大米成了市场抢手货,伴随着一个个精准实施的扶贫项目,麻溪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这是2月4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民乐镇梳子山村拍摄的一处茶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长期困于大山之中的湘西州花垣县民乐镇梳子山村,一代代人围着大山寻找摆脱贫困的出路。种植茶树,将土地平整完施了肥,却被专家告知土壤不适宜种茶;看着越来越拥挤的猪圈,满心等着一个丰收年,却遇到一场近乎灭顶之灾的流行疾病……
眼看着脱贫的希望一次次破灭,扶贫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认真思考,梳子山村的脱贫之路在何方?扶贫干部带着村民穿梭在梳子山里,一起查看地形,请专家帮助评估适宜发展的产业。
扶贫干部顺着“之”字形的弯道上山下山,带着梳子山村民在专家指导下,把荒坡改造为茶园、桑园和油茶林,将生猪送到腊肉熏制扶贫车间,再走向全国市场。云雾缭绕的梳子山不再锁着希望,村民的腰包就这样一天天鼓起来。
有了清晰的方向,在脱贫道路上就不会迷茫。湘西州永顺县石堤镇团结村同样地处大山之中,重病或残疾而缺乏劳动能力成为这个村脱贫最大的难题,“端不起的药罐子”是不少家庭沉重的负担。
针对全村不同的贫困成因,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因户施策”,为不同类型的贫困家庭细化脱贫方案。
村民李明友因小时候被蛇咬伤而失去一条胳膊,扶贫工作队帮他买来鸡苗和鸭苗,去年仅这两项的纯收入就超过1.5万元;一个黄牛养殖场在村里办起来,不仅可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分红,村民种一亩地牧草的年收入就超过5000元。
这种一切从精准扶贫出发的脱贫故事在武陵山区屡见不鲜。截至2020年底,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湘西州现行标准下所有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748户656083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团结村,村民李明友(左)和扶贫干部在家门口聊天(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摆脱了贫困,更要种下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武陵山区的村落里,一片片茶园正在等待春天的收获,一个个扶贫车间里的高附加值产品持续走向全国各地,一张张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生活的现实……
来源:新华社
记者:席敏 张玉洁
原标题:《绿色发展要闻丨一切从精准出发——来自武陵山区的脱贫答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