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动态 > 详情
基于“渗流模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选择
  • 作者:中国企业家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1-07 23:31:36
  • 555次

[摘要]

城乡要素交换和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本文创新性地运用渗流模型的数理方法和思路,深刻阐述城乡要素渗流的机理和特征,研究城乡融合的生态标度、形态标度、业态标度、文态标度、人态标度,并明确提出强化市场逻辑,畅通城乡要素渗流的通道;调整宏观政策,提升城乡要素渗流的质量;持续解放思想,创新城乡要素渗流的机制等政策建议。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均衡配置以及有效应用,这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使城乡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经济和社会形态都明显存在差异的地理空间系统,其要素交换、相互融合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动态模型的演示探讨,才能揭示城乡要素交换的机理及效应。为描述流体在随机介质中的运动,Broadbent和Hammersley于1957年曾经提出过渗流(percolation)的数学模型,这为定量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数理方法和宝贵的理论参考,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开拓性。

一、城乡融合发展渗流模型的相关概念

1.渗流模型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流体在土壤和岩石等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就叫作渗流。而多孔介质,则是指由固体骨架和相互连通的孔隙、裂缝或各种类型的毛细管所组成的空间。专门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就叫渗流力学。所谓渗流模型,就是在保持渗流区原有的边界条件和渗透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把渗流看成是由液体质点充满全部渗流区的连续流动,它实际上描绘的就是以渗透标度为标尺,破解边界限制,畅通流动渠道,实现多孔介质的有效吸收与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化工、石油、地质、采矿等不同行业,以及取水、环境、土建、灌溉等多项工程,甚至在航空航天、核废料处理等特殊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研究渗流问题的重要方法是蒙特卡罗模拟方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是把概率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数值模拟方法,按抽样调查法求取统计值推定未知性量的计算方法,也叫统计模拟法、统计试验法,其实质是利用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来近似代替随机分布的总体期望值,从而得到对随机分布数学期望实际估计的数值分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从数学上表述物理、化学、工程、经济学以及环境动力学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常适用于无法获得解析函数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在金融工程学、宏观经济学、生物医学、计算物理学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近1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快速普及,原本费时费力的实验过程,变得快速而轻松,成为一个使用相当广泛和强大的期权定价技术。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可以估计城乡融合临界值Pc和各种临界指数,甚至可以通过模拟城乡生产生活要素流动数学积分来估计城乡融合的效益,还可以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硬核技术支撑,在计算机上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城乡融合进行定量研究。

2.临界指数与标度理论

临界指数(critical exponent)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理量在临界点附近行为的指数。实验表明其与系统维度、关联长度与自旋维度有关,具有普适性。对于四维及以上的系统,可以通过平均场理论计算得到临界指数,而对于低维系统,则需使用重整化群(renormalization group)方法进行研究。重整化群理论是在粒子物理研究中为克服微扰发散困难而进行标度变换,从而得到群不变性的一种理论。

标度理论(scaling theory)是一种研究临界现象的唯象理论。标度就是量度、刻度,主要是利用图形、描述性语言、数字等方法来揭示某种事物的质量特征。它虽不能确定临界指数的值,但却可以建立临界指数之间的关系—标度律。标度行为(scaling),体现为系统的若干宏观指标或者某个变量的分布函数满足具有不同幂指数的幂律行为。当处于相变临界点(诸如临界温度)附近的时候,系统的很多宏观指标都会展现为一系列标度行为,而且系统本身也在相变点附近的时候展现出很多自相似的行为。

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城乡要素流动的过程,运用渗流模型、临界现象、标度理论等方法来研究,只有达到临界点Pc,才算真正的城乡融合,这是一种临界现象。此时,城乡成为一个自相似的相互嵌套的分形(fractal)结构,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标度改变,性态不变。

二、城乡融合的要素渗流作用机理及特征

1.城乡融合的要素渗流作用机理

驱动压力是要素渗流的必要条件,驱动压力不仅影响要素流动的速度,更决定了要素渗流的方向;多孔介质的空隙越大,要素渗流的阻力就越小,要素渗流的速度就越快。渗流理论模型下的城乡融合,就是将政策和市场作为驱动压力,将改革作为改变空隙大小的核心动力,将资金、土地、技术、产品、人力资源等系列生产生活要素作为渗透流体,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系列目标作为渗流标度,将城市与农村看成两个具有边界和渗流条件的多孔介质,将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和人才五个维度作为渗流空隙。通过制定宏观政策,改变要素渗流的方向;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增强要素渗流的大小;通过深化城乡改革,提升要素渗流的速度;通过优化渗流的标度,提高要素渗流的质量。

城乡要素渗流,是双方互动的正向反馈过程。当城市系统出现强大引力时,城乡要素渗流就是农村支持城市、乡村要素进城;当乡村系统出现强大引力时,城乡要素渗流就是城市反哺农村、城市资本下乡。可见,城乡要素渗流的特点就是双向流动、互动迭代。城乡要素渗流的重点就是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金融投资等诸多方面。城乡要素渗流的核心就是用政策、法规实现身份平等、机会平等,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城乡要素渗流的途径就是通过改革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当然,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工业产品下乡,农业产品进城,也是一种渗流现象。

图1城乡要素渗流机理示意图

2.城乡融合的要素渗流特征

(1)渗流的方向性。渗流总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运动。流动方向,如同虹吸现象,取决于水头差;流量大小,取决于介质空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于城乡要素渗流,政策和市场决定了要素的整体流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主要是“以农助工”的政策,即通过“牺牲农业的积累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这种“重城轻乡”、“强城弱乡”的发展策略,必然导致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生活要素单向地规模地长期地流入城市,出现“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城乡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等严重后果。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推动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是这些战略性的决策,为城市生产生活要素向乡村地区渗流提供了强大的政策驱动,才使得农业农村发展逐步摆上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优先位置,城乡关系逐步走上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人民群众意愿的正确轨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市场驱动力,以及生产生活要素的渗流惯性力,使得优质生产生活要素向乡村渗流的压力差较弱、渗流量偏小、渗流质不高,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渗流的粘滞性。主要指对生产生活要素的截留和阻止。这与介质的吸附性能有关。吸附性能越大,粘滞性越大。当多孔介质单位体积孔隙的表面积比较大时,会在要素渗流的过程中产生粘滞性作用。在城乡要素渗流过程中,空隙表面往往会通过特殊的半透膜作用机理,对进入其中及离开地域的要素流进行过滤和沉淀,从而进一步将沉淀下来的部分外来要素积累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因此,优化城乡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和人才五个维度,能够使该系统提高要素的积累。此种性质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渗流的动态变化性。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城乡要素渗流的功能特征往往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例如,在城乡分离阶段,城市往往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因此,农村资源要素大量流入城市,城乡对立严重;到了城乡融合阶段,城乡间市场以及要素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城乡要素出现双向流动特征。此外,随着城乡发展,城乡的空间地域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维度看,要素在城乡系统之间的渗流具有明显的动态演变特征。

(4)渗流的异质性。由于不同介质的储集性能和渗透性能不同,流体在不同介质中渗流的速度和方式有所差异,改变介质的性质就会影响渗流的模式。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差异性比较大的系统,特别是长期以来城市和乡村完全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人、财、物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受到诸多限制,机制尚存严重壁垒,限制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就业制度改革虽然改善了农民进城的环境,但无法同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虽不断推进,但仍未实现体制性突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工商资本下乡依然面临政策束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通过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改变城乡两种介质的某些性质,从而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5)渗流的临界状态性。当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多孔介质的物理性质就会发生突变,在渗流体的作用下,多孔介质中的颗粒相继穿过空隙被流体带走,从而形成管涌或者流土,破坏了原有介质的稳定状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素只单一地从乡村向城市流动,乡村大量的要素流失并达到临界值,就会导致乡村系统的崩溃,乡村文明被侵蚀甚至消亡,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城市的无限扩张。因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只有通过政策的外力予以推动,改变要素的流动方向,才能使城乡系统保持稳定。

三、以提升“五个标度”为指向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是要素在两个系统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而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是城乡两个系统之间要相互交织、互联互通。城乡之间的这种连通性就要用城乡融合的标度来体现。城乡融合的标度包括生态标度、形态标度、业态标度、文态标度、人态标度。

1.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标度

生态标度是城乡融合的自然基础和美学基础,主要包括乡村优质的阳光、空气、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空间,是乡村突出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是城乡所有生命共同的“原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所有生物体都来自于生态资源、作用于生态资源,最终又回归于生态资源。生态资源正是城乡融合的生态基因。生态标度的含义深刻地警示人们: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美美与共。这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缺乏生态本底的城乡融合,降低生态标度的乡村振兴,绝不可能有乡村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

自然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资源,生态资源是乡村的发展资本。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本底,保护利用乡村生态资源,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毋庸讳言,目前有不少乡村发展的生态标度正日趋恶化: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致使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生活脏水、养殖废水、工业污水任意排放,致使地表径流“有水必污”;生活垃圾乱倒、畜禽粪便乱排、建筑弃土乱堆、柴草杂物乱放、作物秸秆乱焚,恶化了环境卫生状况。随着耗能高、污染重、治理难的企业迁移至农村,更使农村环境严重污染,不宜人居,并相继成为“怪病村”。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少乡村在经历空间重构、房屋重建、环境重塑的过程中,对城市形态盲目地摹仿,对乡村生态无知地损害,对生物生境率性地改变,致使乡村自然美迅速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资本性逐渐丧失,甚至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和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如何在不改变自然肌理的情况下,加强城乡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提升乡村资源价值,拓展惠农增收路径;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就成了提升城乡融合生态标度的有效途径。

具体地讲,一是环境优美化。采取控“源”、治污、活水、植绿等多种措施,通过“厕所革命”、沼气利用、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多种方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污染问题,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使城乡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二是产业生态化。瞄准乡村资源环境底色,紧扣产业发展传统优势,对乡村产业着手生态化改造,发展特色产业、优质产品、生态农业,防止乡村产业同质化、低端化、恶性化竞争;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型升级型工业,通过推进绿色制造来发展绿色经济、壮大绿色产业;依托城市休闲养生需求,发展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生态产业化。伴随“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接续推进,伴随“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绿色安全”等时尚理念的入脑入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乡村固有的生态优势创新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后发优势和造血功能;把乡村天然的绿色资源成功转变成城市欢迎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使得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观光、生产体验、生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四是生态资源资本化。当前城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全面过剩,去杠杆的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迫切需要寻求被资本化的资源标的,加之日趋激烈的贸易战争,城市资本下乡变得尤为迫切。因此,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撬动生态资源资本化开发,让乡村“闲置”、“沉睡”的优质生态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重要资源,发挥重要作用。而生态资源资本化首要的是生态资源必须定价,必须借助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协商定价,必须通过差异化的股权设置实现市场定价。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生态性资源价值化、资源性资产货币化,从而增加乡村社会的可交易资产,吸引更多的城市过剩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入农村,进而使村级集体的资源性资产活化程度有效提高,使村社成员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

2.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形态标度

研究表明,人们感官所接受的信息中,视觉形象与语音形象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因此物体的形态、表面的形状,往往对物体和系统的性质有着决定性意义。乡村社会管理形态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规、道德四种形态。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这四种形态将农民变成一种“身份”,成为一种印记,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也由此封堵了城乡渗流过程中介质的“大空隙”和“主血管”,城乡要素只能通过更小颗粒的“缝隙”和“毛细血管”流动,成为影响城乡形态融合的症结。因此,工农互动互促、城乡互融互补、提升形态标度、实现共同繁荣就成为推进城乡形态融合的主要目标,构建乡村治理新形势下的社会形态标度、加紧改革传统户籍制度、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就成为加快城乡形态融合的关键之举。

具体地讲,一是加紧改革传统户籍制度。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放出来,让农民工在城乡双向自由流动,让乡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成为“自发流体”,实现双向有序转移,双向自由流动,双向平等交换,享有同等待遇。当前不少二代农民随父母进城务工,现在面临“城里呆不住、乡村回不去”的尴尬,这其实是城市资本下乡受阻、资源要素渗流短路的表现。因此,深化传统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城乡户籍转化渠道,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正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二是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既是城乡发展差距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也是乡村社会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短板,更是城乡要素渗流最受阻的内在原因。所以,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长远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社会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创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乡村基础设施建管机制,打牢城乡统筹发展、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坚实根基。三是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并轨、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基础教育差距很大,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形成城乡教育发展“空间代沟”,人为制造城乡融合的渗流壁垒。因此,要用政府力量、政策杠杆,加强基础教育、基础医疗、群众文化等公共服务,推动教师资源、医生资源、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乡村延伸,向农村覆盖,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四是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保基本、全覆盖、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推动从养儿防老的乡土社会到社会养老的现代社会转变,让农民享受到城市人的同等待遇。五是推进城乡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各类资源的有机融合,特别是要把城市生产要素与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要素融为一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农业发展合力。

3.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业态标度

产业兴,则乡村兴。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业态标度的显著标志,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是乡村焕发生机的重要抓手。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不是城乡资源的物理融合,也不是城乡要素的简单组合,更不是城里淘汰转移的污染企业的全盘承接,而是要有效配置、有机融合、生态发展。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困境是产业特色不特,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益不强,科技创新不足,不少农业产业都是“增产不增资”,许多农业企业都是“费力不赚钱”。因此,必须因“市”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生态循环型、产业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等多种模式,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一是促进生态循环型融合。生态循环农业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是产业融合的高级形态。应因地制宜推行果沼畜、粮沼畜、果套蔬、林下禽等多种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并严格标准制定、严格过程监管、严格质量检测,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品质农产品。二是促进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接一连三”和提质增效的特殊作用,商贸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先导作用。应从培育高品质产业入手,突出抓好主食加工、特色加工、产地加工及商贸流通,促使产业边界交叉融合出更多的产业。三是促进功能拓展型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农业不再是简单提供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而是赋予了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食品安全等新含义,具有了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新功能。因此,必须注重挖掘农业非农价值,拓展农业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加快技术渗透型融合。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启迪我们:农业的每一次新理念、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带来农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都会促使农业质量的大提升和大发展。因此,当前要特别注重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广泛运用,创新发展智慧农场、农村电商、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业态,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加强产业之间、环节之间、供需之间的互联互通,全方位、体系化推进互联网和农业产业的融合。

4.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文态标度

乡村文化是乡村聚集的灵魂和纽带,厚植起乡村文化土壤,构建起乡土文化系统,传承好乡风民俗精髓,是推进城乡文化融合的先决条件。推进城乡文化融合的基本内涵是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思想精神融合,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资源融合,将城乡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融合。

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一要保护好乡土文化建筑。一些带有历史印记的乡土建筑,要整体性地加以保护,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结构、样式、色彩、材质,切不可因新村建设、环境整治、设施改造而一拆了之或随意损毁。要通过硬性的保护措施,保持其原样原貌,让乡村历史被活态地保存;通过规范的标识标牌,揭示其历史意义,让乡情乡愁能持久地传承。二要营造好爱乡文化氛围。“万物土中生”,人们对土地没有感情,对乡土文化缺乏热爱,这是非常可怕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都是排斥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本质就是让寒门学子“远离农村、远离农业、远离农民”,结果就是使农村日渐衰败。因此,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文态标度,首要任务就要树立“城乡平等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理念,营造出“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文化氛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三是要推动好城乡文化融合。要增强乡村文化对城市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吸引城市人参加乡村节庆、体验乡村风景、建设乡村文化,以便真正将城市文明、文化科技、文化产业带进乡村、送给村民,促使乡村土地上长出“文化庄稼”,以厚重的文化力量促进城乡加速融合。

5.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态标度

人态是城乡人才流动的状态,是乡村人气指数的标识。一个缺乏管理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的乡村社会,要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新村、推动城乡融合,其实都是缘木求鱼。当前,不少乡村社会缺乏人气,乡村人才大都是向着城市单向流动,“386199部队”已成乡村社会特殊的“人态番号”。城乡融合面临“农村青年留不住、城市人才下不去、进城务工融不下、乡村见房不见人”四大人才问题。如何破除城乡人才壁垒,已不是单纯的短期的行政任务,而是构建立体管用的体制机制,拓展城乡渗流介质的空隙管道的现实急需。

要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渗流,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一是要树立城乡发展的平等理念。要摒弃将农村农业视为城市工业发展的“附庸”,将农村还原为具有自身特质,与城市位于同一平台的独立介质;要破除政治经济文化壁垒,建立城乡间要素自由流通的渠道,保障农村资源的同等市场价值;要深化“三权分置”体制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入市,为农村居民城市化、为下乡资本资源化厘清通道。二是要搭建人才作用的发挥平台。要着眼当前急需,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着眼乡村振兴,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着眼未来发展,培育优质服务型人才,特别是要注重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的回引,注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作用的发挥,通过聘任乡贤为农民夜校辅导员、乡村矛盾调解员、富农政策宣传员,将乡贤作为连接政府和村民的桥梁,把“讲台”变成乡贤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推动返乡创业,发展“归雁经济”,真正把乡贤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发展资本和社会影响变成乡村振兴的资源宝库。三是要重视城乡社会的有机关联。生态、形态、业态、文态、人态“五行相生”,生态保护治理、社会形态构建、产业体系建设、人文精神传承、乡村人才培养相互关联,并以“系统”的联系,构成整个乡村发展的综合有机系统,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求取统计值,推定五大标度的未知性量,加速城乡融合。以真正实现让每一个现代的灵魂里,有田园的诗意;每一个田园的人生中,有城市的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态建设目标。

四、政策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是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强劲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的关键是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城乡融合的要素渗流就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良性循环和平等交换。

1.强化市场逻辑,畅通城乡要素渗流的通道市场逻辑就是要实现企业自主经营、社会自主消费、要素自由流动。城乡要素渗流,既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和行政命令,也不能靠政府有关部门反复地进行项目审批,更不能让国有企业利用先天优势与民营企业长期争利。因此,一是要加紧培育市场主体。资源增值是产业兴旺的关键,市场主体培育是资源增值的根本。要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主体硬实力;加强素质培训,增强市场竞争力;健全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利益链联结,打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产业的连接路径,促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各类经营主体间的产业联接、要素联接和利益联接。并鼓励城乡企业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GAP(农业规范体系)、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体系的认证,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能力。二是要着力发挥市场功能。如果说制定规则、实施监管、提供保障,营造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保护产权的法制环境,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那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按市场需求培育品牌产品,按市场规律推进城乡融合,则是市场的主要功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新型经营主体主动成为冲破壁垒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组织者。三是要合理定价资源要素。当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农业当成工业的“拐棍”,把农业看成工业的“附庸”,把农业作为给工业低价提供原材料的配套产业时,绿水青山、乡风民俗等具有使用价值和效用的自然生态资源就始终不可能被定价和资产化,特别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使许多不可分割也不能被分到户的自然生态资源白白浪费。这其实是对最基本的市场法则的严重背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城乡要素渗流阻断、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因此,要尽快适应市场规律,加紧生态资源价值化,为城乡要素渗流打开畅通通道。

2.调整宏观政策,提升城乡要素渗流的质量

城乡要素的合理渗流、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农村地区的优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走向。国家宏观政策不仅决定着城乡要素渗流的方向,而且影响着城乡要素渗流的速度,甚至关乎着城乡要素渗流的质量。因此,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农养工的“剪刀差”政策,靠牺牲农业的积累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才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出现影响至深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国家相继提出了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定向的、短期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必将有力推动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发展。但有些关键性的政策,仍然没有调整到位。比如,农业用地或者农村建设用地要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按现行政策是征收为国有土地,靠的是行政手段,排斥了市场法则,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剥夺了农民相应的财产性收入,因为征收环节补偿给农民的其实是按照原来的农业用途而不是未来的工商用途给予补偿。因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建立农村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出台农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特别是要出台激活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关键要素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等瓶颈问题的配套政策。二要加大触动利益的深层改革。改革是最大政策,改革是最大红利,改革是解决城乡要素渗流粘滞性、堵塞性等关键问题的逻辑起点。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就是要划清权力边界,约束政府权力,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引导,让政府从本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退出来,发挥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有专家认为,批项目的权力,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生的“怪胎”,它扭曲了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致使资源配置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权力滋生腐败,因此,要紧紧抓住服务型政府建设、土地财税金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改革契机,有效提升城乡要素渗流的质量。

3.持续解放思想,创新城乡要素渗流的机制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引领改革不断往前走的最根本的东西,不是利益,正是思想。因此,要解放思想,创新探索,以多机制联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健全城乡共生的长效机制。所谓城乡共生,就是指城镇与乡村两个不同系统、不同主体之间形成相互依存、扬长避短、合和共生的融合状态,主要内涵包括功能差异的客观性、城乡地位的平等性、保障机制的公正性,也就说城镇与乡村之间要正视功能差异,缩小人为差距,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资源、信息、优势的共享互补,使城乡要素渗流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维度上形成互惠共生机制。二是健全城乡共建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共建需求,探索共建模式,构建共建机制,确保农业在城乡共建中加速升级、农村在城乡共建中不断进步、农民在城乡共建中全面发展。破除思想禁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农民有序转移,热衷“三农”工作的城市人才回乡入乡,让他们安身安心、有家有业、建功立业,从而形成城乡联手、互进互促、双向流动的生动局面。拆除制度藩篱,着力土地制度改革,坚守“不改变土地性质、不突破耕地红线、不受损农民利益、不破坏生态红线”的原则,用好用活农业承包地、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力争让土地这个城乡最硬核的资源尽量发挥最佳效益。融合城乡资本,用有限的财政资本,撬动丰富的社会资本,吸引城市过剩的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以解决好城乡融合的财政金融供给。当前要多方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等形式,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入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从而保障乡村合法权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夯实共建利益根基。三是健全城乡共享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空间差距、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生活水平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让城乡居民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这既是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也是城乡融合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本着以全体居民为共享对象,以公共利益为共享内容,以均衡发展为共享手段,以制度建设为共享保障,千方百计缩小现阶段城乡客观存在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加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李后强 张永祥 卢加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