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动态 > 详情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 作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0-11-26 13:52:06
  • 827次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进入由外因推动到激活内生动力、由以城带乡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新时代国情农情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逐渐清晰。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系统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为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提供政策指导。随着金融资源持续脱虚向实、回归本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差距在于金融支农的组织体系和协同效应还有待完善和加强。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没有建立起自主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小微企业的内生性组织机制,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融资渠道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机构跟进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扶贫对象的金融需求。证券、基金、资产管理以及会计、评估等机构缺失,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户普惠信贷业务的发展,在撬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农村各类经营主体方面力度不足。其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协同效应发挥不够。目前,农村涉农领域尚未建立统一专业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导致金融机构在涉农领域各自为政,贷前调查评估投入大且效果不理想,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涉农信贷在做贷前审查时没有公开数据可查,此类贷款调查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致使金融机构贷款调查成本较高。

  差距在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散居化、空心化和老龄化趋势加剧,金融服务面临着成本高、风险大、环境差等一系列难题,可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远少于城市,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据调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起步较晚、规模偏小,经营实力偏弱,且大多数管理不规范,难以获得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影响农村金融的有效开展。目前,多数农村经营组织没有固定资产,缺乏可供抵押登记的产权,没有足够的财产进行贷款抵押,且大部分从事种植或农产品加工,产品不符合抵押要求,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的要求,不愿意为其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 “整村推进”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激发。

  差距在于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有限。一方面,受经济增速下行、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不良贷款反弹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处置不彻底。近几年,农村法人金融机构采取利用政府资产置换不良贷款方式,虽然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由表内转至表外,但是这部分贷款的清收仍然需要置换银行去完成,并在表内进行账务处理,可视为非洁净出表,成为制约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隐患。

  差距在于信贷产品创新滞后。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调查发现,部分金融机构由于政策限制,没有制定信贷创新产品的权限,只能营销上级行制定的产品和执行上级行信贷政策,信贷产品契合度不高、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补偿能力不足,制约了“涉农”信贷产品的开发。农业是风险产业,涉农贷款由于缺乏相应的担保约束机制,不良贷款率也高于普通贷款。部分金融机构因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增加和占比不断攀高,使一部分信贷资金的流动停滞,挤占了金融机构可贷资金,进而压缩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行“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开发的空间。有的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存在表面化、趋同化的问题,部分产品创新只存在点上的经验,可复制推广性不强。部分产品对兜底政策过于依赖,缺乏可持续性。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金融机构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来弥补差距,大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保障支撑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覆盖面和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和有效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