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 详情
绿色城市第42名成都:工业偏弱的“天府之国”如何提升绿色动能?
  • 作者:标准排名
  • 发布时间:2020-09-12 10:00:00
  • 619次

日前,成都统计局公告显示,1-7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增速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外贸进出口总额3898.3亿元,同比增长24.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逆势增长数据的背后,彰显出成都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和动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因地处川西盆地,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成都在169个城市中以绿色指数76位列榜单第四十二位。

工业实力较弱

2018年,成都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总量排名全国第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5: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37.1%、6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782元,增长6.6%。年内财政收支质量提升,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4.2亿元,同比增长9.4%。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201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同比增长9.0%。据数据显示,2018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12%,比上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按此比率测算,2018年成都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754元,排在榜单第29名,位于天津(37071元)和南通(35376元)之后,与GDP 总量排名相比表现不佳。

2019年,成都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1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7,较上年上升1位。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其中,三次产业结构为3.6∶30.8∶6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5%、6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进一步达103386元,同比增长6.0%。

财政收支运行良好,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3.0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1090.8亿元,增长4.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3.6%。

从居民获得感来看,2019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同比增长10.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02元,同比增长8.3%。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能力的指标,成都在GDP领跑的背后,消费成本相较于其他一线城市较低,为何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没有优势呢?

从成都支柱产业可见一斑。2019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五大现代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工业营业收入10182.2亿元,同比增长5.1%,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7.1%。但从这五大支柱产业中竟拎不出一个成都本土的巨头企业。相较于其他一线城市,成都的工业实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需要加强。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带我们领略了唐朝繁花盛开的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成都的“底色”照进了现实。

近几年来,成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把绿色作为发展的本色,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17年4月,成都提出“东进”战略,确定了“未来成都城市布局,将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龙门山、龙泉山、成都城市片区)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中心城区、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新城)”的城市格局的变化,使原本位于成都东郊的生态屏障--龙泉山,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央公园。

与此同时,成都围绕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全域增绿行动,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加快构建。

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新增绿地8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0%,绿地率达37.36%。此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位于《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第27名,成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绿化,方能达到“绿满锦城”。

2018年,成都市下达各类增绿项目839个,实际开工建设项目1133个,完工项目1057个,在建项目76个。截至2018年末,成都市森林面积849.35万亩,林地面积589.2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506.4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3123.53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39.50%,林木绿化率44.29%,国土绿化覆盖率47.96%。

但从森林资源总体分布来看,成都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西部多,中东部少,还需均衡发展。

2019年成都进一步厚植“绿底色”,持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年内制定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加快建设都江堰精华灌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示范工程,启动25个公园城市示范区项目。年内累计建成各级绿道3429公里,其中新建绿道822公里。新增绿地面积1900公顷,森林蓄积量3592.3万立方米,森林面积858.6万亩。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森林面积858.59万亩,林地面积587.72万亩,森林蓄积量3592.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93%,林木绿化率44.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平方米。

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减少

成都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切实抓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实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建设蓝天“气质”,2018年成都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累计完成大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911台,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51天,同比增加16天。PM10、PM2.5平均浓度下降8.0%、8.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降低32.0%、22.1%。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57,该数值排在榜单中后位。

2019年,成都“三治一增”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此外,初步建成 “数智环境”平台。年内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87天,比上年增加15天,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再次刷新2013年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6%、6.5%。首次实现SO2、CO、PM10、O3四项指标达标,其中,PM10首次达标;22个区(市)县首次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从今年来看,截至7月8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32天,同比减少17天;优良天数比例69.5%,同比下降9.4百分点;主要污染物NO2、PM10、PM2.5、CO同比分别下降16.3%、5.5%、2.2%、8.3%;SO2同比持平;O3平均浓度为1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5%。

主要自4月下旬起,四川盆地持续出现长时段高温、强辐射天气过程,多次出现臭氧区域污染过程。与此同时,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全国各城市自3月起逐步恢复复工复产,区域社会活动水平迅速提升,污染排放总量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排放呈现出集中爆发性增长,增加了大气环境压力。

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

如今,“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低碳能源、产业、消费、交通、城建和碳市场体系建设。

2018年,成都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新增充换电站112座、充电桩4205个,中心城区新增公交全部使用新能源车,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达58.8%。

年内发布国内首个城市低碳发展蓝皮书,承办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长安静脉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单位GDP能耗下降5.7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43%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能耗水平对经济发展依赖较大,成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5吨标准煤,位于《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榜单中间水平,人均能耗水平相对较低。

2019年,成都通过强化重点行业的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约束,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疏堵结合工作机制,推动50户落后产能企业的关停或部分生产线淘汰。并在全省率先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纳入年度节能监察计划,督查加强事后监管,确保能源管理体系长期有效运行。

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2.16%,规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23.59%,全市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此外,为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控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促都市结合实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今年4月其实施。

从城区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3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三级水平,较上年(54.3)上升了1.0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6.7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三级水平。

2019年,成都城区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5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二级水平,较上年(55.3)下降了0.8分贝,整体保持稳定。

综合来看,成都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但工业实力较弱,成都还需在加强经济动能方面下功夫。在坚守战略定位下,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方能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推动成都由辐射西部变为经略全球,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极核辐射力。

本文首发于标准排名,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