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 > 详情
西宁: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
  • 作者: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 发布时间:2022-12-15 17:22:48
  • 1578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是西宁一直在做的事情。近日《2021年青海省各市州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西宁绿色发展指数为86.71,居青海八个市州首位;成功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西宁的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奋力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绿色和生态已经成为现代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202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已达到90.4%  本文图片均为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已达到90.4%  本文图片均为西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湟水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样板
“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清代西宁籍诗人张思宪咏叹家乡的诗句,让人对青藏高原上的这座山水之城心驰神往,文中的湟水河更是被湟水流域的人们誉为母亲河。西宁地处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城区基本沿着湟水分布。
近年来,西宁通过对于湟水河的大力治理保护,已经取得很大成效,目前,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实现全面达标,此外,打造了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508.7公顷,湿地率达到64.67%。
“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全面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了新常态。湟水国家湿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年来,湿地公园落实动植物资源保护、河湖岸线绿化、湿地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措施,在蓄滞洪水、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全面重现 

“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全面重现 

“一方面,湿地公园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宋秀华介绍称,据调查,湿地公园分布有野生植物40科113属146种,鸟类17目46科152种。其中不乏黑鹳、草原雕、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此外,还有19种二级保护鸟类。湿地公园已成为候鸟迁飞过程中重要的栖息地。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实施,对湿地实施科学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湿地公园总体健康状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改善。宋秀华称,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健康指数已由2016年0.55的一般状态提升到2021年0.675的良好状态。
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更好地保护和恢复西宁市湟水河流域和北川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了湿地“城市之肾”的生态功能。宋秀华表示,湿地公园独特的生态景观和自然感受也将提升西宁作为西北高原旅游城市的环境品质,已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一张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
“无废城市”赋能绿色发展
2021年,西宁常住人口为247.5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对全省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如此出色的经济成绩单,并没有以牺牲生态作为代价。西宁开展了“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并于2021年底取得圆满成功,凝练形成的三个高原无废模式在全国推广。
以“绿色减量化、生态资源化、安全无害化”为目标,重点打造了10条固体废物产业链条。
粉煤灰、电石渣、炉渣、冶炼废渣,这些曾经被当做垃圾的工业废料,经过西宁积极探索,如今都成了可以再利用的宝物,还以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最大的重金属冶炼、电解铝行业为重点,依托重点技术、重点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各链条间运转顺畅。
在农业方面,西宁打造了农牧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用残膜综合利用、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多支“无废”产业链条。由此,实现畜禽粪污可以实现就地就近消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还有效降低了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隐患,维护了田间地头生态环境安全。此外,针对再生资源、餐厨垃圾、医疗机构可回收物等,也都设计了相应的产业链条。
澎湃新闻从西宁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无废城市”计划执行后,西宁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由1.38吨/万元降至0.87吨/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9%、11%,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6%、1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在这样的成绩基础上,西宁市凝练形成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牧场模式”等3个青藏高原无废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模式汇集并在全国推广示范。
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十年来,西宁还一直坚持融入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严控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固碳作用,全面增强生态系统固碳效能。探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动态交易,举办8场排污权集中竞价交易会,90家企业参与交易,实现交易量1628吨,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减排项目283项,分别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19740吨、2864吨、38959吨和33550吨,仅“十三五”期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6.49%、33.36%、14.14%、12.35%,超额完成省级总量减排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新引擎。
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活点滴
绿色理念已经融入到西宁市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近些年引发大众关注的空气质量方面,西宁十年累计完成“煤改气”、低氮锅炉改造3000蒸吨,主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中实现率先清零。
市民出行乘坐的公交车也已全面步入清洁能源轨道。到2022年底,西宁绿色公交车占比100%,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37.44%,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
西宁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新能源纯电动车代替老旧燃气公交车辆投运后,一方面节省了天然气的消耗,另一方面纯电动车零排放、无污染,极大地减少了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其他有害气体物质的排放,“仅二氧化碳,每年可减排峰值约2.2万吨”。以2021年为例,西宁公交纯电动车运营2276万公里,相当于减少使用956万立方天然气,折合替代柴油7966吨,有力促进了西宁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西宁市新能源纯电动车代替老旧燃气公交车辆投运

西宁市新能源纯电动车代替老旧燃气公交车辆投运

数据显示,西宁市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全方位排查整治城区内工业、交通、建筑施工、生活、经营性等噪声污染,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全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0%、88.3%,美丽大西宁更安静宜居。
为了让百姓们吃上放心粮,西宁市生态环境局还开展了“净土保卫战”,严格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地块。十年来,累计完成66.81万亩农用地、134块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统推进历史遗留铬污染场地管控修复治理工程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完成祁连山南麓西宁市13处图斑矿山环境生态恢复验收,将59家重点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推进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并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57.7万亩,用量同比分别减少40.3%、30.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