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指数排名 > 详情
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报告
  • 作者:全国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创新平台
  • 发布时间:2021-05-30 23:53:45
  • 698次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把握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大势,明确提出了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五点主张,彰显了尊重自然、崇尚绿色的中国智慧,为人类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并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作为中国“能源消耗大户”之一的房地产建筑业,也正迈向绿色发展的重要关口。过去,在规模与利润编织的光环背后,房地产作为能耗大户的角色被长期忽略;如今,发展绿色地产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2019年距离第三方绿色评级与评价机构标准排名第一次启动绿色地产调研工作并发布中国绿色地产指数报告,已经过去整整4年。

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等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下,标准排名正在激励更多的房企加入绿色地产的队伍。而每年编制发布的中国绿色地产指数报告,旨在引领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报告》调研工作于2019年1月启动,历时5个月完成了报告的编写、校对工作。

一、中国绿色地产发展背景

(一)时代呼唤绿色地产

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而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矿石、木材、水等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创下331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最大的“黑洞”就是建筑能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

水泥、砂子、水、钢材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每年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水泥消耗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开采石灰石。

此外,中国的天然砂无法满足建筑业的需求,需要进口砂。因此,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也是对建筑行业能耗的一大挑战。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进一步推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9.58%。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75%。

这意味着,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建筑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需求的增加给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建筑业能耗巨大,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次报告中列出了能耗的七个主要领域,其中能耗最大的包括工业、交通、建筑业。不仅如此,建筑业的能耗具有锁定效应。一旦建筑建成,能耗基本是固定的,很难再减少。后期如果想要给建筑做节能改造,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

因此,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有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绿色地产应运而生,核心便是发展绿色建筑。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绿色地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房地产行业的瞩目。部分开发商已形成共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传统开发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绿色地产才是开发商未来的出路。

(二)政策加持,注重实效

尽管绿色地产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肇始于顶层设计的变革已在不断探索、深化。和往年相比,除了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不少政策的落脚点越来越注重执行、强调实效。

2019年3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该版本将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此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同时废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从政策源头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的起步与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评出10636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完成“十二五”期间对绿色建筑要求的目标。在此之后,国家提出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末,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要超过50%。

总体来看,在新的阶段,绿色建筑被赋予了“以人为本”的属性,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建筑使用者的满意体验为视角,绿色建筑从之前的功能本位、资源节约转变为同时重视人居品质、健康性能。

和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比,2019版有诸多亮点:

一是更新了评价指标体系。从百姓视角出发,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修订后的《标准》将原来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指标体系更新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

二是重新设定了评价阶段,目的是引导绿色技术的实施落地,将绿色建筑评价的节点设定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另外,规定了在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实际上,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以人为本”体现得不够,对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响应度有待提高等。因此,修订时更多考虑了如何让条目更有效地落地。

三是绿色建筑等级由三级变为四级,增加“基本级”,即变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即为基本级。同时,控制项与强制性规范有效衔接,将作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依据。

四是分层设置了性能要求,提高了绿色建筑的性能水平。在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等级认定时,按指标最低分、全装修、总分值、特殊要求4个层级分别对不同星级绿色建筑提出了差异性技术要求。换句话说,就是星级认定需要满足基本的技术要求,其评定门槛有所提高。

五是优化计分评价方式,增强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整体条文数量也较2014版大幅减少。

六是拓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耐久、服务、健康、宜居、全龄适用。

可以说,新《标准》对建筑企业要求更高。建筑企业要承接绿色建筑工程,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人才,才能够达到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以更具竞争力的姿态进入绿色建筑的庞大市场。

自2006年中国发布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中国绿色建筑开始正式起步;2014年,中国颁布了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数量迎来井喷式增长。随着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落地,多数省份也发布通知、规划等,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2019年1月12日,《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获得山东省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同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建设单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验收;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竣工验收不得通过。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测评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应当责成有责任的单位进行整改。同时对绿色建筑的运营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维护等管理制度完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排放达标等。

同时,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河北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9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力争达到55%。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筑、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三类须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方案》还指出,雄安新区也要开展“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建设。同时,在4月20日发布了《河北省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安徽省则按照《2019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要求》,在2019年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能效提升,推进建设科技创新,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绿色建筑高星级发展、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其目标是全省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5%,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10%。此外,今年还将启动绿色建筑立法,形成《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审议稿)》。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也发布了《河南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明确规定,装配式建筑评价包含预评价和项目评价,其中项目评价为装配式建筑评价的最终结果。预评价宜在设计阶段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分别进行,并按设计文件计算装配率。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按照竣工资料计算装配率、建造过程及提高指标分值,确定评价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在今年公布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标准》首次界定了中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关概念,明确包括了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指标在内的约束性控制指标,提出相应的技术性能指标、技术措施和评价方法,开发近零能耗建筑计算和评价工具。这也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国家标准的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标准》强调了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立既要与中国1986~2016年的建筑节能30%、50%、65%的“三步走”规划进行合理衔接,又要和2025年、2035年、2050年中长期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有效关联,从整体上指导建筑节能相关行业的发展。

同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为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绿色”判断标准。

《目录》涵盖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六大类,并细化出30个二级分类和211个三级分类,其中每一个三级分类均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和界定条件,是目前中国关于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最全面最详细的指引,能切实解决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和以往的版本相比,《目录》针对绿色建筑包含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将《绿债目录》中的新建和改造绿色建筑2项内容扩充为6项,新增了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装配式建筑及物流绿色仓储4项,使绿色建筑所包含的项目类型更加具体、全面。这些内容的扩充,一方面明晰了绿色建筑涵盖的范围,即包括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有助于推进绿色建筑的全方位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对绿色建筑更为具体、明确的界定有助于政策在实践中落地,有助于绿色金融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政策的不断引导下,中国的绿色建筑将迎来快速发展态势。

此外,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还在5月发布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实施城市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清洁取暖、海绵城市、高效节能电器、清洁能源替代等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意见》的实施,将从绿色技术层面助推绿色建筑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目前的政策格局来看,关于绿色地产的发展正在形成多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有效的管理。

(三)绿色金融持续发力

随着绿色金融被写入十九大报告,绿色金融成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8年9月,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审议通过了《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章程》,表决通过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等内容,下一步将从明确工作机制、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标准落地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

绿色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并已逐渐呈现了主流化趋势。通过向绿色地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绿色金融愈发成为房地产行业传统模式转型的催化剂。

2018年,绿色信贷制度创新有了新的突破。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自当年3月起实施。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在自评估具备数据质量管理机制或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按季度提交报数申请,经人民银行确认后按要求报送绿色贷款专项统计数据,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信贷基础统计能力。

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这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基础参照。

根据相关披露数据,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从2013年末的5.20万亿元稳定增长至2018年末的8.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2%;2018年绿色贷款比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速高6.1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增量占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力量,绿色信贷在促进绿色地产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度绿色债券运行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稳定发展,绿色债券共计发行129期,发行规模为2208.53亿元,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较2017年分别增长13.16%和7.48%。除资产支持证券外,中国新发绿色债券共涉及88家发行人,较上年增长29.41%,其中67家为2018年新增发行人,绿色债券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

不容忽视的是,在2018年,银行间市场仍为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场所,共发行绿色债券82期,发行规模为1723.82亿元,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均与2017年基本持平。

2018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及配套规范文件,提出对存续期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核查,进一步细化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披露内容的要求。此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提升绿色金融债信息披露透明度。

相比往年,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多地出台规划促进绿色债券发展。甘肃、四川、海南、新疆等省区纷纷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或规划方案。其中,鼓励绿色债券发展是构建地方绿色金融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包括鼓励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投资人投资绿色债券等。

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得到了强化,绿色债券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2018年9月3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为了强化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方面的引领作用,《准则》对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相关信息作出制度性规定,形成了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环境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将有助于防止“漂绿”行为,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稳定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12月7日,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正式成立。根据2017年发布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绿标委将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统筹实施自律管理。绿标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绿色债券自律管理协调机制落地运行,有助于提高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质量和水平,中国绿债市场标准化进程将再进一步。

2019年3月,全国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落地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区以崔各庄奶东村企业升级改造项目为试点,引入绿色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运行评价星级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由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

该试点项目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致力于建设成为绿色智能生态园区。项目投保以后,在项目的启动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保险公司都将聘请第三方绿色建筑服务机构对重要环节和节点进行风险防控,确保标的建筑满足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星级要求。同时,在被保险建筑最终未取得合同约定的绿色运行星级标准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采取实物修复和货币补偿的方式,保障项目方的权益。

与一般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对各方面要求更高,同时,从纸面设计的“绿色”到实际运行的“绿色”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为确保建筑达到绿色运行评价标准,实现绿色建筑的预期价值,朝阳区创新性地引入保险机制,从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满足相关各方对于绿色建筑性能落地的需求,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朝阳区先行探索开展的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旨在通过政府引导,运用金融手段,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为开发企业提供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全方位保障,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环境,让绿色建筑从绿色设计真正走向绿色运行,其示范效应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发布通知,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内企业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探索扩大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鼓励试验区内企业通过注册发行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不同品种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增加融资额度,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绿色地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其中就包含绿色金融的资金供给。而绿色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防范风险是金融永恒的主题。发展绿色金融要守住风险底线,真正做到以绿色金融促绿色发展。

二、标准排名“RANK”绿色地产指数评价模型:

G=Rx50%+Ax30%+Nx10%+Kx10%

其中G代表绿色指数,满分100,R代表绿色地产常规指数,按照50%占比计算,A代表绿色地产奖励指数,按照30%占比计算,N代表绿色信息透明指数,K代表绿色市场效益指数,N和K均按照10%计算。

(1)绿色地产常规指数R

由于全装修成品房和装配式建筑这两大指标也是反映建筑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重要因素,因此标准排名将这两项指标也作为计算房企绿色指数的重要内容。

绿色地产常规指数R满分100,其中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分别按照25%和55%占比计算,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两大指标分别按照5%和15%计算。

绿色地产常规指数(R)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该系数通过对企业当年营业收入数据的离差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家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规模系数,从而将大型企业在推广绿色建筑、引领绿色地产发展趋势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引领作用予以显现。

计算公式为:

其中M代表企业年度营业收入,MAX表示所有调研企业中最大年度营业收入值,MIN代表所有调研企业中最小年度营业收入值。

b1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面积,b2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二星级面积,b3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三星级面积,E代表新开工面积。

d1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一星级面积,d2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二星级面积,d3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三星级面积,F代表竣工面积。

H代表装配式建筑面积,J代表全装修成品房面积。

(2)绿色地产奖励指数A

为了鼓励企业开发建设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标准排名将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标识数据作为奖励指数。绿色地产奖励指数A满分同样为100,其中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数据分别按照10%和20%计算,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运行标识数据分别按照30%和40%计算。

绿色地产奖励指数(A)计算方法如下:

(3)绿色信息透明指数(N)

中国证监会正在制定实施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上市房企对于环境信息的公开披露将成为衡量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鼓励企业披露更多环境信息,标准排名将该指数作为企业绿色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分100。

绿色信息透明指数(N)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n=企业网络绿色新闻条数,n1=企业网络负面信息条数,Q代表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奖励系数,满分20分,未发布为0分,发布得基础分14分,此外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完整度和详实度确定具体分值。

(4)绿色市场效益指数(K)

为了反映绿色建筑产品的溢价能力,同时也反映出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将绿色市场效益指数(K)作为企业绿色指数的最后一个指标,该指标满分为100。

计算方法如下:

GPM即毛利润率,用来衡量企业绿色建筑产品整体盈利能力。

数据统计时段: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三、中国绿色地产发展情况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2018年共有106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与2017年的1126个相比,项目数量略有下降,认证总面积约为9875.20万平方米。

其中,7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占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的8.26%。

此外,有113个绿色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认证总面积为2177.02万平方米。其中,有2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认证的面积为215.16万平方米,占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的9.76%。

和2017年相比,2018年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三星级运行标识的项目数量有所增加,占比也随之上升。

自绿色建筑推行以来,中国绿色建筑项目获得的多为设计标识,真正被评为运行标识的项目数量非常有限。

这也是绿色建筑在实操中面临的难题。一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的星级设计标识后,其是否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图纸来施工建设,建成的项目是否能够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所预测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效果,在没有经过相关运行阶段的检测认证前并不可知。因此,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意义并不大。

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运行阶段的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项目从设计到运行阶段的绿色认证。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了在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引导绿色技术的实施落地,将绿色建筑评价的节点设定在建筑工程竣工后,推动绿色建筑获得运行标识。

从企业层面来看,万科、碧桂园、恒大、绿城、龙湖等地产巨头进入绿色地产标杆行列;而当代置业、中国金茂、首开地产、中海地产、朗诗绿色集团、保利发展、招商蛇口、远洋集团、中南置地、华发股份等进入绿色地产运行典范行列。此外,荣盛发展、正荣地产、禹洲地产、蓝光发展、祥生地产等均有上榜。

从标准排名获得的50份调查问卷可知,在接受调查的5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中,所达到的绿色建筑一星级建筑面积超过1.02亿平方米,其中获得运行标识的一星级建筑面积约为1294.21万平方米,占比为12.68%。相比2017年这一数据为10%,占比有所上升。

纵观2018年全年,国内仅有7个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共有44个住宅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

和2018年类似,标准排名继续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三个指标进行了调研,并分别从新开工和竣工等两个维度统计和分析。此外,2019年标准排名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测算,最终评选出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

阳光城、雅居乐、建发房产、中天地产、中国铁建和华侨城六大房企由于2018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表现相对薄弱,无缘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入选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34家绿色地产标杆企业,在2018年的新开工总面积约为5.8亿平方米,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与运营标识的认证面积为6262万平方米。

此外,在2018年,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上榜企业有6302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开工建设,583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

四、中国绿色地产发展特点

(一)头部房企表现抢眼

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显示,中国金茂、万科集团、中海地产、碧桂园、中国恒大、首开地产、葛洲坝地产、当代置业、绿城中国、龙湖集团、朗诗绿色集团、宝龙地产、招商蛇口等企业成为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前十名。

其中,中国金茂、万科集团、中海地产,成为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前三甲。这是中国金茂第一次位列标准排名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第一名。

数据显示,中国金茂在2018年首次跨入千亿房企的阵营,合同销售额为1280亿元,其在绿色地产方面表现突出。2018年,中国金茂新开工面积约为1221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1144.65万平方米、77.52万平方米、90.0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32.64万平方米、53.99万平方米、146.57万平方米。

此外,中国金茂在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方面也表现抢眼:2018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约为642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新开工面积为565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最终获评为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冠军。

在进击千亿房企的同时,中国金茂也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2018年中国金茂发布金茂府2.0,注重绿色健康、智慧科技的升级,并将上述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从中国金茂发布的《201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也可以看出,2018年堪称中国金茂的绿色发展之年,它获得国内外各项绿色建筑认证标识30项,其中国家绿色建筑标识12项、BREEAM认证12项、LEED认证2项、WELL预认证3项、健康建筑2星1项。截至2018年底,中国金茂已经累计获得国内外各项绿色建筑认证标识140项,预计每年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总量超过了30万吨。

2018年,万科集团以6069.5亿元的合约销售额稳居行业第一。在绿色地产发展方面,万科集团仍然保持了领先的优势,位居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第二。在过去5年里,万科集团曾经三次登顶标准排名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

作为绿色地产领域的老兵,万科集团试水住宅产业化已有14年的时间。在2018年,万科集团更是结合过往工业化建造方式实践以及国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编制了《2018-2021年万科工业化体系推进办法》。

《万科2018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8年新开工工业化项目的面积约为1893.9万平方米,约占开工项目面积的77%。万科集团在2018年的绿色建筑面积为3501.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累计为1.47亿平方米;2018年绿色一、二星项目面积为3466.9万平方米,绿色三星项目面积为34.7万平方米。和2017年相比,万科集团在2018年的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面积为46.7万平方米,同比涨幅为138%。

此外,万科集团比较重视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及创新,每年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等,其研究的范围涵盖装配式低多层混凝土结构体系、住宅全装修评价标准、装配式建筑检测方法研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研发与实践等。

紧随其后的是老牌龙头房企中海地产。

2018年,中海地产全年的新开工面积为1881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518万平方米、181万平方米、40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认证面积为381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42万平方米。

中海地产在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1714亿港元,毛利润率高达39%,堪称“利润之王”。

凭借上述成绩,中海地产获得了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第三名。

除了前三甲,碧桂园、中国恒大并列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第四名,两家房企在2018年的合同销售额均超过了5000亿元。按照“RANK”模型测算,碧桂园、中国恒大的绿色指数为23。与2018年相比,上述两家企业的排名略有下滑。

中国恒大2018年的新开工面积约为7567万平方米,领跑所有房企。其中,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二星级分别为2507.60万平方米、624.09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35.15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约为2660.84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中国恒大实现合同销售额5513亿元,营业收入466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0.1%、49.9%,毛利润率约为36%。

早在2012年,中国恒大就注意到国家关于绿色建筑的各项政策,并在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制度》《绿色建筑专项考核制度》《绿色物业管理制度》《建筑产业化管理办法》等。此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指引。2015年,中国恒大联合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成立绿色建筑研究基地,并在绿色建筑认证数量和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

据了解,目前中国恒大所有的住宅项目至少要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进行设计。2018年中国恒大共有16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其中21个项目为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1个为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

碧桂园同样十分重视绿色建筑发展。2018年,碧桂园获得绿色建筑的项目约为749个,其中绿色建筑一星级认证586个、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166个、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3个;绿色建筑总面积约为1.5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项目共有1.5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共有133万平方米。

在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的前10名中,龙湖集团在2018年的合同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而首开地产、绿城中国、招商蛇口的销售规模均为千亿级别,宝龙地产、当代置业、朗诗绿色集团的销售规模均超过300亿元。

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中的前10名企业,在2018年的新开工面积高达2.9亿平方米,占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上榜企业5.8亿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的50%;而前10名企业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标识的认证面积为4113万平方米,占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共34家上榜企业的66%。

此外,在2018年,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上榜的前10名企业共有6021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新开工、4722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在标准排名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上榜企业总面积中的占比分别为96%、88%,充分显示出头部房企在绿色地产领域的贡献度与集中度。

(二)国(央)企成装配式建筑绝对主力

入选2019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TOP10的房企分别为万科集团、绿地控股、中国金茂、碧桂园、招商蛇口、龙湖集团、首开地产、中海地产、绿城中国、金科集团。其中,仅碧桂园、龙湖集团、金科集团等3家为民营企业,其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1178万平方米,占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的21.7%;其余7家皆为国(央)企,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4245万平方米,占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的78.3%。

而在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上榜的34家企业中,国企、央企或国资控股企业共有13家,占比为38%。其中,中国金茂、万科集团、中海地产、首开地产、葛洲坝地产、绿城中国、招商蛇口等更是跻身前10名;远洋集团、绿地控股、保利发展、中华企业、北京住总等5家国(央)企入选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前20名;第21名至30名之间则有华润置地1家国(央)企上榜。

上述13家国(央)企2018年获得的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的建筑面积为3083万平方米,占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入选企业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的建筑总面积6262万平方米的49%。此外,这些国(央)企2018年有4559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开工,占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开工面积5838万平方米的78%。

上述数据表明,国(央)企正在成为中国装配式建筑的绝对主力。纵观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难发现,实力较强的国(央)企充当了推行装配式建筑的主力,而大量的中小企业还在观望。

过去,由于政策鼓励不足、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成熟度不够等原因,要建设装配式建筑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令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国(央)企则不同,资金、技术优势较为明显,可以先行先试,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

在3家上榜的民营企业中,龙湖集团、金科集团均位于重庆。研究发现,尽管这两家房企的布局着眼于全国,但重庆仍然是其重点深耕城市。有研究人员认为,两家企业同时上榜,与重庆的装配式建筑政策密切相关。

2017年底,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指出按照“分区推进、逐步推广”的原则,明确主城各区及涪陵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荣昌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万州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为积极发展区域,其他区县为鼓励发展区域,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建筑,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25年达到30%以上。其中,重点发展区域从2018年3月1日起,积极发展区域从2019年1月1日起,鼓励发展区域从2020年1月1日起。

由于中国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与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可以预见,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以产品为核心的时代,依托装配式建筑孵化的房地产全链条大数据,有望推动房地产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恒大继续领跑全装修成品房

中国恒大、中海地产、首开地产、中国金茂、绿城中国、金科集团、葛洲坝地产、朗诗绿色集团、保利发展、瑞安房地产,获评为标准排名2019中国全装修企业TOP10。

2018年,中国恒大以2661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开工面积,摘得2019中国全装修企业TOP10冠军。中海地产以1390万平方米的成绩紧随其后,首开地产则居第三。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恒大连续两年获得全装修企业TOP10的冠军,中海地产则是首次上榜。

中国的全装修成品房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探索阶段(1999?2005年),主要工作是普及理念;第二,发展阶段(2006?2013年),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始试点;第三,推进阶段(2013年以后),各地陆续出台了鼓励全装修成品房的政策。自2016年以来,各地政策出台更为密集,全装修成品房取代毛坯房成为主要趋势,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全装修成品房时代。

和毛坯房相比,全装修成品房可减少装修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及噪声污染等,有利于保证房屋的结构安全,也符合居民对于环保、健康的要求,是未来地产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即便如此,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全装修比例仍然偏低,发展空间较大。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全装修成品房占新建住宅的比例约为60%,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则在20%以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应达到30%。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全装修成品房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制定了比规划更为严苛的比例。例如,西安市政府提出,自2019年1月1日起,西安市行政区域内(含西咸新区,不含蓝田县、周至县)新出让或划拨土地上,除拆迁安置房以外的住宅建设项目实行全装修;部分县根据实际确定实施全装修的新建住宅项目范围,但全装修总施行比例不低于新建设住宅总面积的50%,此后逐年递增,2021年后达到100%全装修建设。同时,相关部门在住宅项目规划条件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行政许可中应注明为全装修,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对高周转开发模式的追求,全装修成品房日益成为房企开发的主流,中国恒大、中海地产、绿城中国、首开地产等逐渐提升了全装修成品房的比例。随着房地产行业不断规范,消费者购买成品房意愿不断提升,全装修成品房的比例将会不断提升。

(四)“碧万恒”成绿色住宅“铁三角”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碧桂园、万科集团、中国恒大、中海地产、首开地产、中国金茂、绿城中国、龙湖集团、远洋集团、荣盛发展跻身2019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

和2018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相比,碧桂园、万科集团、中国恒大三家龙头房企再次上演“铁三角”排序。不同的是,内部排序略有不同,去年万科集团夺得桂冠,其后是中国恒大、碧桂园。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这三家企业牢牢地占据着房地产行业合同销售额的前三位,形成三强争霸的态势。在住宅开发领域,三家企业又各有特色。

万科较早完成全国化的布局,然后开始深耕,在单一城市产能方面有优势;早年的恒大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在2013年之后开始进军一二线城市;碧桂园布局一二线城市较晚,但主要承接这些城市的外溢需求,在城市的周边进行布局。

中国金茂、中海地产、远洋集团、荣盛发展均是2019年的新入围者,而2018年上榜的阳光城、世茂房地产、金科集团、华宇集团均跌出此榜单。

其中,阳光城表现出来的反差显得尤为突出。2018年9月29日,阳光城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通过一本近200页的《绿色智慧家白皮书》,高调宣布了阳光城的绿色智慧战略,并称之为“中国首个健康智慧住宅产品标准及实施体系”。但在该年度,阳光城的“高端”绿色智慧家产品并未有项目落地,在绿色建筑标识认证项目方面也乏善可陈,不仅无缘2019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而且未能跻身2019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

在2019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上榜企业中,其合同销售额均超过千亿,其中最低的为首开地产1007亿元。由此可见,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升,龙头房企的优势地位很难撼动,其稳定性也更为突出。

在上榜的房企中,碧桂园、万科集团、首开地产、中国金茂、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等均有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的项目,而万科集团与中海地产、中国金茂、龙湖集团拥有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的项目。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发展阶段后,绿色地产有望迎来有质量的发展。对这场转型之战,龙头房企比中小房企更加关注,也更愿意投身其中,并已在绿色地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龙头房企常常又有示范效应,反过来推动了绿色地产的关注与普及。相信假以时日,绿色地产的发展格局将逐渐明朗,占得先机的企业更可能在后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保利、绿地和龙湖成为绿色商业前三甲

在2019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榜单中,保利发展、绿地集团、龙湖集团夺得前三甲,其余7家企业分别为中海地产、宝龙地产、中南置地、泰禾集团、远洋集团、瑞安房地产、北京住总。

前三名中,只有龙湖集团一家属于民营企业,其余的两家皆为国(央)企。在TOP10中,仅有保利发展一家拥有获得绿色公共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的项目。此外,龙湖集团也是仅有的一家拥有获得绿色公共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的企业。

不同于绿地控股、龙湖集团,保利发展在商业领域属于异军突起。2018年9月,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变更公司名称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究人员认为,更名实则是为了体现公司多元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两翼业务市场化发展,这其中就包含商业地产的拓展。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保利发展的商业管理板块共运营项目65个,管理面积约为266万平方米,累计外拓购物中心10个。除了开发项目所包含的商业配套,保利发展也在开展外拓业务,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品牌及管理输出。

以打造超高层综合体著称的绿地控股,在过去两年连续夺得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榜单的第一名,2019年的排名略有下降,屈居第二。自2015年完成整体上市之后,绿地集团逐渐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新兴产业并举发展”的多元格局,商业地产业务作为其重要的一环,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18年,绿地控股的合同销售额中,住宅占比67%,商办占比33%;合同销售面积中,住宅占比73%,商办占比27%。

以商业发展为例,绿地控股做商业主要有两种路径:第一,商业地产事业部,负责以绿地缤纷城为代表的购物中心的筹备、运营、招商、管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第二,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G-Super。同时,绿地商业也在转型,做轻资产的商业运营管理输出模式。

和2018年相比,龙湖集团取代北京老牌国企金融街控股,入围2019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榜单前三,上升一个名次。在商业领域,龙湖集团可谓是后来居上,旗下的天街系列正成为业内的运营典范。

在过去几年,龙湖集团将每年合同销售额的10%投入到商业开发中。时至今日,龙湖集团的商业租金收入已经突破30亿元,达36亿元。到2020年,龙湖集团旗下的开业商场总数将超50座,商业租金目标预计达成60亿元。

(六)当代置业蝉联绿色地产运行典范冠军

标准排名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的上榜企业,分别为当代置业、中国金茂、首开地产、中海地产、朗诗绿色集团、保利发展、招商蛇口、远洋集团、中南置地、华发股份。除了远洋集团、华发股份,其余企业均拥有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的项目。

在上榜的这些企业中,国(央)企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中国金茂、首开地产、中海地产、保利发展、招商蛇口、远洋集团、华发股份等7家企业为国(央)企,仅当代置业、朗诗绿色集团、中南置地等3家为民营企业。

与2018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的上榜企业相比,当代置业、中国金茂、首开地产连续两年上榜,且取得名次与2018年相同,尤其是当代置业已经连续两年夺得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的桂冠。

在房地产企业中,当代置业是较早的绿色地产探索者,其开发的MOMA系列也深受业内外关注。在2018年,当代置业的竣工面积约为154万平方米,其中已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评价的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面积分别约为7.05万平方米、50.13万平方米、11.13万平方米。最终,当代置业以绿色运行指数11.3排名第一。

中国金茂的竣工面积约为252.4万平方米,已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运行)评价的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面积分别为32.64万平方米、53.99万平方米、146.57万平方米。

作为北京国企,首开地产在绿色建筑发展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首开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战略,所有新开发住宅项目均需按项目当地及国家的绿色建筑项目设计标准进行建设。首开北京温泉镇限价商品住房项目不仅成为北京第一个同时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与运营标识的保障房项目,还获评住建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二等奖。

自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绿色地产的发展已经超过13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多是设计标识,运行标识的项目寥寥无几。

为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支持绿色建筑落地。2019年2月,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技术推广、引导激励、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政府及部门如何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办法》单列了“引导激励”一章,明确对绿色建筑的科研开发、建设、运营等实行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用能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

另外,北京朝阳区则通过引入设立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确保绿色建筑从设计到运行都满足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

五、中国绿色地产代表项目

通过调研和监测,标准排名在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项目中评选出了2019中国绿色楼盘TOP10、2019中国绿色公共建筑TOP10、2019中国绿色大学TOP10、2019中国绿色中(小)学TOP10、2019中国绿色幼儿园TOP10,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相关的主体开发更多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


和2018年相比,由于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认证的银行办公楼、酒店和医院项目数量太少,我们只好将这三类项目合并到2019中国绿色公共建筑TOP10中。

但可喜的是,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认证的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项目逐渐增多,这也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其中,知名开发商开发了不少绿色幼儿园,这说明幼儿园的环保健康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随着绿色建筑的深入发展,关于绿色建筑的认证范围涵盖学校、医院、酒店、商场、办公楼、剧院等。实际上,针对各种类型的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如先后公布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等。

此外,标准排名也注意到,不少地方政府也提出了高于住建部标准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湖北省提出县以上城区新建建筑原则上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45%以上。山东省政府2019年初发布了《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明确指出,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3层以下居住建筑除外)的规划、设计、建设,应当采用国家和省规定的绿色建筑标准;其中,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六、结语

中国绿色地产已经跨越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选择。坚持政策的归政策,市场的归市场,预示着绿色地产即将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关于绿色地产的路径选择将是众多开发商的主动作为,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与房地产行业以产品为核心的发展特征不谋而合。

从横向来看,发达国家仅绿色建筑一项,其涉及的产值就相当惊人。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玛赫什·拉玛鲁杰姆曾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并期望在更健康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全球越来越多的领导者致力于绿色建筑,现在这是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产业。”

为绿色地产赋能,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政策出台,并辅以金融、技术等措施和手段,推动绿色地产迭代升级。

绿色地产的发展一定会与资本深度融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同业领域的旗手。中国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具体绿色金融产品及其服务领域的规模在快速扩大,引领全球;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将绿色金融推向纵深发展;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使绿色金融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新型手段。

目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地产就属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要求绿色地产的发展必须与科技革命相结合。绿色地产要始终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的平衡。通过科技力量的注入和渗透,能够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更灵活适宜。

未来,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绿色地产,必将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展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本报告部分调研人员:标准排名郭海飞、张增艳、孙斌、李腾飞、李佳、郑晓明、单莹、欧小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