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科技 >科技动态 > 详情
李俊峰回应每经:实现“双碳”最迫切的技术突破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储能技术作为支撑
  •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09 23:36:28
  • 429次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相关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也将迎来深刻变革。



为了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结构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需求及技术路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9月5日,由太和智库发起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战略合作的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拉开帷幕。在论坛召开期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就上述话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首要任务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结构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型?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



李俊峰



就上述问题,李俊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三是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其中能源结构转型是第一位的。当前我国正逐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估计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75%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李俊峰分析,要实现上述目标,第一步是做到新增能源消费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来满足,然后逐步开始总量替代,这一过程大约从2030年到2035年,以适应温室气体稳中有降的需要。在此之后,石油、煤炭甚至天然气将只作为补充,而不是作为主导能源,这将成为能源结构的基本格局。



与此同时,非化石能源大部分将以电力的形式出现,包括核电、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中只有一小部分作为热能利用,比如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等。



李俊峰强调,考虑到电力将是一个关键,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非常重要。新型电力系统能否尽快建成,是推动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和总量替代的重要方面。



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将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对此,李俊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未来如果我们的能源以风能、光能为主,我们的生产组织形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电力体制和价格也要相应作出改革。



他举例说,比如现在通常是白天用电比较贵,晚上用电比较便宜,但考虑到太阳能基本上是在白天发挥效力,因此未来有可能是白天用电比晚上用电更便宜。



与此同时,人民的消费也将发生变化,要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而为了支持绿色低碳的转型,生活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中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零碳技术



当前碳捕集技术还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也是关键。那么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需求及技术路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此,李俊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当前最迫切的技术突破是要构建新型的电力系统。



“过去我们的电力系统依靠火力发电作为支撑,未来我们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需要储能技术作为支撑。要做到大规模的跨季节储能,可能需要用氢能进行储能,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新的碳氢化合物来储存。”李俊峰说。



当前,不少人期望靠某种“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来帮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此李俊峰表示,能源的颠覆性技术其实很难出现,这些年来能源技术基本还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目前许多人把希望放在可控核聚变上,但是三五十年内,这项技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还是要在现有的技术上做文章。



谈及市场上讨论比较多的CCS(碳捕集技术)时,李俊峰对记者强调,这种技术目前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它只是简单地将二氧化碳埋在地下封存,而且成本很高。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哪种技术真正具有低成本长期封存碳的前景?对此,李俊峰向记者介绍,海洋碳汇和森林碳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特别是海洋的碳汇,在深海中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形成新的水合物,这种水合物有可能将二氧化碳吸收在海底。在这个领域,值得开展更多的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