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科技 >科技创新 > 详情
美能膜+全地埋式助力广州打造花园式净水厂
  • 作者:环境经济
  • 发布时间:2020-12-13 18:22:22
  • 381次

广州健康城净水厂

MBR技术+全地埋式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在人口密集、临近居民区且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全地埋式,地面配以园林绿化或湿地公园,是当下新建污水处理厂或传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首选,也是助力创建美丽宜居环境的一大选择。

气水比低(能耗低)、出水率高、使用寿命长、出水水质高,是中信环境技术旗下美能膜几大突出优点,配合其自主研发的ESAS曝气专利技术,在同等出水条件下,中信环境技术的MBR工艺与传统工艺投资运营成本基本相当,这也是美能膜产品与技术深受业主方推崇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广州6座采用MBR工艺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全部使用中信环境技术美能膜产品,日处理规模达106万吨,引领推动了地埋式污水厂在广州全面落地。此外,中信环境技术仅在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MBR应用规模就超过350万吨,出水均达准四类标准。这些优质再生水可回用河涌治理及城市公共服务等,能够有力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助创资源节约型城市。

其实早在2010年,中信环境技术就首次将地埋式MBR处理技术方案引入国内,成就了我国首个地埋式市政污水处理MBR项目——广州京溪地下净水厂。这是广州第一个采用“MBR技术+全地埋式”的污水处理厂,开创了国内污水处理新工艺的先河,为解决城市市政污水处理与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广州京溪地下净水厂采用中信环境技术全地埋式MBR工艺,厂区外观为园林绿化和独特建筑的技术方案,融合了城市“三旧”改造、景观提升和环保设施建设三大功能,整体上可以节约30%~50%的建设用地,是全国吨水占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项目建成后,更是成为各地建设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榜样标杆。海口、兰州等多地组织项目周边居民前来参观了解,以消除居民对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产生噪音、异味等方面的担忧。

更值得一提的是,业界普遍认为膜寿命只有3~5年,但京溪地下净水厂采用美能膜装备已稳定运行十年,创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业界新标杆。

江高净水厂膜池

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打造绿色民生工程

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以民生、生态、集约、循环、智能为服务理念,旨在以较少的用地和先进的工艺达到优良的生态效果,以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化黏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益,实现单功能环保设施向多元化城市环境综合体转型。

这一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水生态基础设施创新之路,大大增强了人民对水服务和水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被惊艳到了。污水处理的工业设施构建在地下,地面是生态景观,再生水循环利用,资源集约做得很好,环境一流!”参观考察完净水厂后,广州的邹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广州的‘地下世界’里,有飞驰的地铁,还有纳污吐新的污水处理厂!”

家住广州花地河边的霍先生,在自家阳台可以看到西朗净水厂。“以前我对在阳台一河之隔扩建污水处理厂是有疑虑的,现在投产了,没见到想象中的大污水池,日常也没有异味,原先的荒地变得井然有序,听说将来还会有体育设施、休闲文旅项目,我心里的大石头也落地了。”霍先生说。

建设地埋式生态化净水厂,是广州剿灭黑臭水体末端处理的补短板工程,也是新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工程、民生工程、精品工程,更为广州这座水域面积占比超过10%的千年水城注入了绿色发展新活力。

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全地埋全封闭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全部位于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间,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能量损耗低,防灾能力也较强。

广州京溪地下净水厂

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打通生态与经济转换通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州地埋式MBR生态化污水处理厂,突破了很多不可能,多项创新写下中国创造、广州样板的注脚。

2020年上半年,8座地埋式净水厂如期先后建成投产,广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从340万吨/日增加至496万吨/日,补齐末端处理缺口,做到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活污水全处理,对广州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

在这其中,中信环境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为广州推动新扩建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带来了先进理念,实现了“把环保设施建成环境精品”的愿景,还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将产品及技术落实到水环境治理的每个治污环节,不断助力广州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宜居花城。

地埋式生态化净水厂打通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通道,不断释放出发展潜力。过去,对污水厂的用地性质控制得很严,但随着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厂的出现,用地性质方面也创新性地为污水处理厂兼容办公、商业、产业等松了绑,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