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科技项目-政策解读-专家咨询-园区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金融 >点绿成金 > 详情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将迎140万亿新机遇
  • 作者:中国财富网
  • 发布时间:2021-08-02 00:45:34
  • 524次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热度迅速飙升。如何紧跟这一风向标,以绿色金融的理念和路径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致力于成长型领域,获得长效均衡发展?未来绿色金融商业模式又该如何着手搭建?


7月31日,以“风口·探索·聚力--‘碳中和’战略下的绿色金融”为主题的2021(第四届)人大商学院年度金融论坛暨EE金融学会年度论坛举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等共聚一堂,围绕上述问题做出解读。


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金融高质量发展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且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势在必行。”下一步,如何将金融科技运用到金融行业的日常工作,搭建起绿色金融的商业模式?李东荣认为,可从四方面推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


来源:人大商学院EE金融学会


第一,加强绿色金融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李东荣表示,我国科技基础好,应将好的技术跟金融服务需求改进有效结合起来,围绕绿色经济活动需求和绿色金融业务痛点,以ESG分析、绿色评级、环境风险管理等场景为重点,推动各项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比如,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强环境风险信息的在线采集和实时分析,探索实现绿色识别精准化、评级定价智能化、预警处置自动化。


第二,提升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管科技能力,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李东荣指出,落实监管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程序接口等技术,改进绿色金融业务监管流程,优化交易监控、压力测试、绩效评价、合规报送等监管工具,提升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数字化水平,有效防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


“运用金融科技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一定要防止追求时髦、空喊口号或者运动式地减碳,而是真正运用先进技术去找准突破口,准确核算碳量的变化,计算清楚到底绿色金融有多大的效益,不能自己随便报个数,计算一定要科学,一定要客观,一定要精确。”他强调。


第三,促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融合通道。“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怎么把它有机地形成这种作用,目前我们还是存在一些障碍的。”李东荣表示,后续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加速出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标准、信用评级标准、技术应用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等,从技术上、制度上、法规上努力实现突破。


第四,加快绿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李东荣认为,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引导从业机构建立有利于引才、留才、用才的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深化产学研有机协同衔接的专业人才认证和继续教育体制,加强绿色金融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思维和培养。


脱媒、科技化、国际化是中国金融的未来出路


中国金融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吴晓求表示,第一是脱媒,实现“金融非中介化”;第二是科技化;第三是国际化,进一步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来源:人大商学院EE金融学会


“脱媒是一个国家金融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脱媒才能使中国金融的现代化完成。”吴晓求认为,脱媒就是市场化的作用,让所有的或越来越多的投融资活动通过市场完成,只有通过脱媒的力量、脱媒的机制,才能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变革,否则中国金融永远是传统的。


除急需脱媒外,在吴晓求看来,中国金融还面临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对信用的甄别。“传统的金融对信用识别很系统,但它不能覆盖小微企业,不能覆盖长尾客户,而真正的金融是需要普惠的,不能只停留在为富人服务、为大企业服务的状态,因此就需要借助大数据,让科技和金融结合。”


最后,吴晓求指出,中国当前的开放仍非常有限。“人民币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交易,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只占3.5%,这都是相对封闭的市场,是一个虚掩的市场,门只是打开了一条缝。”基于此,吴晓求表示,未来中国金融实现国际化,不仅包括人民币支付比重和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也包括资本市场中境外投资者比重达到15%;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履约能力、契约精神以及监管透明度,推动中国金融的法治化水平与国际化标准缩短距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碳中和”绿色投资目前仍有较大缺口


中国绿色投资的机遇和空间究竟有多大?


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指出,中国需要约140万亿元的“碳中和”绿色投资,前10年年化投资约2.2万亿元,后30年年化投资约3.9万亿元(2020年价格)。此外,从2017到2019年中国绿色投融资缺口大约为0.6万亿-1.1万亿元,从2021年到2030年每年的平均缺口约为0.54万亿左右,2031年可能要到1.3万亿(2020年价格)。


周子彭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通过三个途径,它们都蕴含着投资机遇。“第一,原来高碳排放的这些设备,现在要尽量少用它,或者对它进行一些改造;第二,对于原来没有的技术,要努力造出新技术。假设以前是高炉炼钢,后来人们发现可以有电炉,电炉是不是不用这么多碳了,未来氢能是一个新的技术;第三,现在已经有的一些技术,当它进行生产的时候,未来更多依赖无碳的技术”。


目前,中国作为全球减排量最大的国家,未来要实现“碳中和”时间较短,但周子彭认为,作为数字经济大国,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不过,他也同时指出,具体落实到“3060”目标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把控,如绿色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绿色信息如何披露,怎么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标准制定等,不仅是绿色金融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外部性的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绿色大产业大数据数服务平台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绿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国投资协会 银监会 商务部 工信部 国家发改委